2024-09-21 11:26:57|已浏览:10次
银保监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选聘科技背景人才进董事会或高管层 纵深推进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
银保监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选聘科技背景人才进董事会或高管层
银保监会为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定下目标。
1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的金融创新有序实践,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业保险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是构建银行业保险业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现实需要,是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银行保险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规范,通过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统一认识、促进发展,在机制、方法和行动步骤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指导。
在战略规划与组织流程建设方面,《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科学制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改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等。
例如,就架构和机制而言,银保监会鼓励组织架构创新,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职能横向协作和扁平化管理。组建不同业务条线、业务与技术条线相融合的共创团队,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快速响应市场和产品服务开发能力。完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孵化机制,加强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研发,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行业人才,《指导意见》则指出,鼓励选聘具有科技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积极引入数字化运营人才,提高金融生态经营能力,强化对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
在业务经营上,银行保险机构应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建设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着力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
《指导意见》特别提到,银行保险机构应对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客户群体,加强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应用软件功能建设,增强对无网点地区及无法到达网点客群的服务覆盖,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当下社会,数据治理能力建设已成为各家机构健康健全发展的一大关键要素。《指导意见》则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增强数据管理能力,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提高数据应用能力。
在科技能力建设上,《知道意见》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提高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保险机构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探索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培育金融数字技术生态。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平台、关键组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一依赖。
银保监会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战略风险、创新业务的合规性、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外包风险等管理,同时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银保监办发〔2022〕2号
各银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直销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理财公司,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全面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经银保监会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作为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协同推进组织架构、业务模式、数据治理、科技能力等方面的变革。
——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机制创新,实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带动,改进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
——坚持互利共赢。在确保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合作共赢、安全高效的经营生态环境,加强系统集成,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严守底线。坚持依法合规、守正创新,统筹安全与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数字化条件下的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的金融创新有序实践,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二、战略规划与组织流程建设
(四)科学制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目标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制定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其纳入机构整体战略规划,明确分阶段实施目标,长期投入、持续推进。
(五)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高级管理层统筹负责数字化转型工作,建立数字化战略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明确专职或牵头部门,开展整体架构和机制设计,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管理评估和考核体系,培育良好的数字文化,确保各业务条线协同推进转型工作。
(六)改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鼓励组织架构创新,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职能横向协作和扁平化管理。组建不同业务条线、业务与技术条线相融合的共创团队,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快速响应市场和产品服务开发能力。完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孵化机制,加强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研发,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七)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鼓励选聘具有科技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积极引入数字化运营人才,提高金融生态经营能力,强化对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
三、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
(八)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积极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推进企业客户业务线上化,加强开放银行接口和统一数字门户建设,提供投资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务管理、国际业务等综合化金融服务。推进函证业务数字化和集中化。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利用大数据,增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九)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拓展线上渠道,丰富服务场景,加强线上线下业务协同。构建面向互联网客群的经营管理体系,强化客户体验管理,增强线上客户需求洞察能力,推动营销、交易、服务、风控线上化智能化。对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客户群体,加强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应用软件功能建设,增强对无网点地区及无法到达网点客群的服务覆盖,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十)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加强线上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前、中、后台协同的数字化交易管理体系,有效提升投资交易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的投资交易数据平台,提升投资组合分析及风险测算能力,优化投资规划、组合管理、风险控制。
(十一)建设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建立线上运营管理机制,以提升客户价值为核心,加大数据分析、互联网运营等专业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内容运营、市场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水平。促进场景开发、客户服务与业务流程适配融合,加强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持续提高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统筹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动场景运营与前端开发有机融合。
(十二)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针对客户需求,与相关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合作,创新服务场景,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与渠道。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立面向开放平台的技术架构体系和敏捷安全的平台管理机制,对金融服务价值链中的关键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
(十三)着力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企业级的风险管理平台,实现规则策略、模型算法的集中统一管理,对模型开发、验证、部署、评价、退出进行全流程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各类风险管理系统,将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四、数据能力建设
(十四)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确立企业级的数据管理部门,发挥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组织推动和管理协调作用。完善数据治理制度,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数据治理系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数据治理检查、监督与问责。加强业务条线数据团队建设。
(十五)增强数据管理能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优化数据架构,加强数据资产积累。建立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全面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集中开发和融合共享。加强数据权限管控,完善数据权限审核规则和机制。
(十六)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加强数据源头管理,形成以数据认责为基础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数据标准对提升数据质量、打通数据孤岛、释放数据价值的作用。强化共用数据和基础性数据管理。
(十七)提高数据应用能力。全面深化数据在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加总能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强数据可视化、数据服务能力建设,降低数据应用门槛。挖掘业务场景,通过数据驱动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提高大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风险监测、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加强对数据应用全流程的效果评价。
五、科技能力建设
(十八)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构建多中心、多活架构,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弹性和持续供给能力。加快构建面向大规模设备和网络的自动化运维体系,建立“前端敏态、后端稳态”的运行模式,推进基础设施虚拟化、云化管理。建立对信息科技资源全方位覆盖的统一监控平台。提高运维侧研发能力,积极运用大数据加强态势感知、故障预警和故障自愈,不断提高运维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数据中心绿色转型。
(十九)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推进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主要业务系统实现平台化、模块化、服务化,逐步形成对分布式架构的自主开发设计和独立升级能力。加快推动企业级业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架构设计,实现共性业务功能的标准化、模块化。加快数据库、中间件等通用软件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大规模企业级技术应用。加强创新技术的前台应用,丰富智能金融场景,强化移动端金融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对开放金融服务接口的统一管理,实现安全可控运行。
(二十)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建立能够快速响应需求的敏捷研发运维体系,积极引入研发运维一体化工具,建设企业级一站式研发协同平台。建立适应“敏态”与“稳态”的全周期线上交付管理流程,完善数字化交付管理体系。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法,提高对大规模科技队伍和复杂技术工程的管理能力。
(二十一)提高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能力。密切持续关注金融领域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提升快速安全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保险机构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探索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培育金融数字技术生态。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平台、关键组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一依赖。加强自主研发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供应链安全管理。鼓励科技领先的银行保险机构向金融同业输出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
六、风险防范
(二十二)加强战略风险管理。加强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风险管理,确保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实施进程与机构自身经营发展需要、技术实力、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与银行保险机构风险偏好的关系,将数字化转型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二十三)加强创新业务的合规性管理。建立稳健的业务审批流程,对新产品、新业务及新模式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估范围应覆盖消费者保护、数据安全、合规销售、产品及服务定价、声誉风险、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等方面。建立有效的业务变更管理流程,对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带来的技术和业务逻辑变化、服务提供关系变化进行评估,针对相应风险制定管理策略。
(二十四)加强数字化环境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深入分析数字化经营环境下客户群体的行为特征,加强与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相关的资金流动监测,有效识别流动性风险新特征。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和需求预测,强化流动性风险限额控制,提高流动性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数据积累,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对缺乏历史数据的新产品、新业务,加强前瞻性风险研判,审慎评估流动性风险。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保持充足的流动性缓冲水平。
(二十五)加强操作风险及外包风险管理。建立符合数字化环境中开放式价值链风险特征的操作风险评估与管控框架,增强运营韧性。有效管控价值链中与第三方合作企业相关的集中度风险和供应链风险,做好业务连续性规划和应急管理,保障关键外部合作方的可替代性。坚持管理责任、核心能力不外包原则,强化对外部合作方的准入管理,加强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退出管理。
(二十六)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建立对模型和算法风险的全面管理框架,制定管理制度,对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和充足性进行交叉验证和定期评估。审慎设置客户筛选和风险评估等模型的参数,并使用压力情景下的参数进行模拟校验。定期评估模型预测能力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局限性,确保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审计性。模型管理核心环节要自主掌控。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防止算法歧视。
(二十七)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构建云环境、分布式架构下的技术安全防护体系,加强互联网资产管理,完善纵深防御体系,做好网络安全边界延展的安全控制。加强金融生态安全防护,强化与外部合作的网络安全风险监测与隔离。建立开放平台安全管理规范,提高业务逻辑安全管理能力。建立新技术引入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强化技术风险管理,实施开源软件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建设安全运营中心,充分利用态势感知、威胁情报、大数据等手段,持续提高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行业内外部协同联动。
(二十八)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保护策略,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强化对数据的安全访问控制,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闭环管理机制。加强第三方数据合作安全评估,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的,应依据“最小、必要”原则进行脱敏处理(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关注外部数据源合规风险,明确数据权属关系,加强数据安全技术保护。加强对外发布信息安全管理。
七、组织保障和监督管理
(二十九)加强组织保障。各银行保险机构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保障人力和财务资源投入,贯彻落实数字化转型工作目标要求。
(三十)强化监督管理。银保监会及各级派出机构要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将数字化转型情况纳入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评分。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落实战略规划、组织流程、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本意见确定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开展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培训和经验交流。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
2022年1月10日
(此件发至银保监分局与地方法人银行保险机构)
纵深推进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纵深推进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
作者: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郭成林
证券业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业的稳定发展关系着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中邮证券作为国有金融企业,将牢记使命担当,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对标对表金融体制改革中关于资本市场建设的部署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动公司各项改革走向纵深,加快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着力增强产品服务能力,更好推进投资业务与融资业务协同发展
《决定》提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功能的一体两面,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离不开投资、融资功能的相辅相成。协调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制约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证券行业既是市场投融资中介服务的提供者,也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必须始终践行金融报国初心使命,正确处理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中邮证券通过丰富资管产品供给、加速财富管理转型、提高投行展业质量,打通投融资两端,助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贯彻落实《决定》要求,中邮证券将进一步深化投资端转型发展,持续推出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入邮政集团多业务、多板块协同体系,找准在邮政金融服务链条中的角色定位,着力完善“资产适配、市场适配、客户适配”的财富管理产品体系,提升中邮证券资管产品在邮银零售渠道、邮储公司渠道渗透率,强化投研能力建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多策略综合配置方案,让投资者共享资本市场发展红利。进一步深化融资端建设,立足邮政普惠金融本质,协同邮储银行深化“投行+商行”综合服务优势,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上。增强投行优质项目甄别、估值定价及承销等核心能力,主动把握并购重组机会,把ABS和公募REITs项目打造成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着力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更好推进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
《决定》提出,“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心任务。证券行业是落实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力量,必须厚植人民情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保护投资者贯穿经营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增强广大投资者的获得感、安全感。
近年来,中邮证券深入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快买方投顾转型,不断提升投研投顾专业能力,坚持常态化开展投保投教,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决定》要求,中邮证券将一以贯之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端正经营理念,回归本源、守正创新,增强服务企业、机构、个人等客户群体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365套餐、金股风云、投资实战派、资产配置等特色投顾产品服务质量。聚焦优化客户体验,加快建立健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展业模式,提升数字化服务展业能力。倡导优秀文化。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广泛宣贯证券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助力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过度投机、“炫富”等不良风气。严格落实新版《证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引导从业人员珍惜声誉、恪守职业道德,以诚信、专业、廉洁、负责的行业形象凝聚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创新特色投保投教模式。借助邮政网点点多线长面广优势,主动走进商圈、企业、学校、社区、农村,深入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世界投资者周”“投资者教育进百校”等专项投教活动,帮助投资者提升理性决策和风险识别能力。
着力强化“专精特新”布局,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是我国在激烈的大国竞争中夺取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资本市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难得的机遇。证券行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激发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高效落实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近年来,中邮证券主动走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深入了解科创企业在经济转型发展阶段面临的难题,优化各类服务供给,深化“投商行”一体化服务特色模式,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股债融资支持。贯彻落实《决定》要求,中邮证券将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型企业、新能源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布局,重点储备科创债、绿色债、“一带一路”债等债券品种,助力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坚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进行业务创新,积极探索“投资+投行+投研”服务模式,提供从“资产培育”到“资产上市”全周期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邮政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为传统产业提供融资、投资、财务顾问、风险管理等服务,帮助传统产业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问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完善合规风控体系,更好服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决定》提出,“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证券行业是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自身也容易成为风险集聚地。证券行业必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合规风控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全面提升合规风控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中邮证券坚决筑牢合规底线,注重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建立多层级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重大风险限额三个层级的风险政策体系,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达标,有效实现重点合规管理系统改造升级。贯彻落实《决定》要求,中邮证券将持续健全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敬畏监管、尊重监管、服从监管、维护监管,建立健全监管配合工作机制,严守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底线。深入推进“风控精细化管理年”建设,重点开展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模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专项排查。开展对债券投资、两融及股票质押、投资银行等重点业务的排查,补强内控薄弱环节。加强合规管理,持续推进人员投资行为管理工作,完善异常交易和信息隔离墙管理,落实分类评价提升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年底实现三年检查全覆盖。
着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更好发挥党业深度融合实效
《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搞得好不好,事关金融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决定金融事业成败。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遵循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证券行业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近年来,中邮证券积极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党建进章程”、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企业决策重大事项前置程序全面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有机统一,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贯彻落实《决定》要求,中邮证券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管干部和按市场化机制优化人才配置结合起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巩固深化党建规范化建设,推进党业深度融合,巩固深化“合规进支部”活动成效,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高效联动,保障公司合规经营、廉洁从业。发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落实,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