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典货源网!

免费发布信息

位置:万典货源网 > 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专题 >  运营商数据挖矿背后:暗箱操作和“擦边”交易丨2024国家网络

运营商数据挖矿背后:暗箱操作和“擦边”交易丨2024国家网络

来源:微商网

2024-09-18 16:55:26|已浏览:11次

运营商数据挖矿背后:暗箱操作和“擦边”交易丨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2023年中国经济开局企稳回升 消费数据“转正”房地产释放积极信号 

运营商数据挖矿背后:暗箱操作和“擦边”交易丨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编者按:个人数据是数字社会的富矿,它是互联网经济的起点,也是当下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关键。但当个人信息、行为数据化,数据商品化,我们难免产生疑惑:我们的信息安全吗?个人该如何保障自己的自主权?近年来,我国数据安全政策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实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等出台。9月9日至15日,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将开启,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将推出系列报道,探讨在数据流通、数据交易过程中,如何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个人信息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潇 北京报道

在“谁监控了我的手机”的隐私焦虑中,有一道身影较少出现在大众猜疑链里:运营商。

负责移动大数据产品的内部人士,早在五年前写道:“原先运营商还在探索变现商业模式,现在应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基本上找到了大数据变现的方向。”更直观的一组数据是,上海数据交易所中,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产品占比超20%;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里,中国移动的“梧桐风控大数据”产品以超2800次的访问量遥遥领先。

不过,21记者点进各大运营商的产品列表,发现了不少让人颇为意外的交易。

比如中国移动的孕期家庭识别分,输入电话号码、姓名、身份证,可输出对应0~150分值的孕期家庭分数。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识别分是典型的数据交易方式,目的是提供群体筛选结果,无法推测出精确到个人的信息。但运营商内部的业务人员也向21记者透露,他们会约定每个手机号对应的“序列号”,这样不需要明文传输手机号,也能精准交换个人信息。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之上,“标签识别分”等数据产品表面看起来无害健康,但是水面之下,有不少暗箱操作:场外交易不“擦边”很难拿到销售业务,“匿名数据”成为皇帝的新衣,个人授权亦无从说起。

水面下的“取巧”交易

上述记者在数据交易所看到的运营商数据产品,名义上都落于风控领域。从业务层面理解,一般是A公司对B公司要求返回的用户群体进行筛选。

一位负责政企业务的移动内部人士向21记者解释,这类数据产品的本质是标签筛选,交易大致有三步:首先,客户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场景制定一个筛选需求,比如需要筛出有办卡意愿的用户,并提供用户资料;随后,由运营商挑选可靠的数据指标,进行算法或建模分析;最后,通过API接口的方式返回用户筛选结果。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标签识别分”是一种典型的交易方式,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场内交易。

“标签产品会选择选择上架大数据交易中心进行交易,一般会涉及设备ID、手机号等个人信息。”TalkingData总法律顾问兼数据合规官葛梦莹向21记者解释,出于安全合规的考虑,实践中很多企业会在隐私计算平台中进行数据交互处理,即双方均上传自己的加密数据包,做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而不可见。

专门开发风控系统的芯盾时代副总裁杜旭解释,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是因为“识别分”或者“标签”是平台挖掘预测的主观结果,不具备客观性。此外,如果只看返回的频率或者统计字段,无法推测出精确到个人的信息。

不过,水面之下的操作方式有很多。

“实际上也有一种交换数据的方式,那就是双方事先制定一本数据字典。”以杜旭的观察举例,在电商公司的数据交换中,双方可以约定模糊数值对应哪些具体数据,比如识别分为0.8,对应信息为月收入8000~10000元,方便还原更精确的数据。

前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还透露了一种常用的“取巧”方法:序列号。由于运营商不能直接提供有具体手机号码的数据,对待小商客,业务人员往往只会提供群体级别的筛选结果;但遇到大型政企客户,业务人员会对其提供的用户手机号码逐一编号,并用光盘、U盘的形式传送对应手机号的序列号。此时的群体筛选,摇身一变成了精准查询。

该移动内部人士还提到,拿“幼儿家庭识别分”来说,如果教育行业的客户希望筛选一批可能是幼儿家庭的手机号,他们也会组合营销短信、外呼电话的配套产品一同销售,可以把筛选人群理解为精准营销获客的一环。

从程序上看,客户的需求是否合规合法,中国移动又能否满足客户需求,主要由公司内部的信息安全部把关。不过现实中,运营商的一条明确红线是不能明文提供手机号、不能提供精确的行动轨迹,至于其他数据交易的颗粒度能有多细——“其实主要还是取决于客户大小和客情关系。”他坦言。

去标识化数据,仍属于个人信息

为什么要用上述方法“包装”数据,逻辑很简单:如果数据能精确识别到个人,就落入了个人信息的范畴,需要单独取得用户同意,除非数据已经匿名。

但要达到法律意义上的“匿名”没有那么容易。

一位不愿具名的数据法学者解释,序列号的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去标识化”的技术,在不借助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无法识别到个人,因技术上实现难度低,在企业实践中更为常见,可以理解为一种弱化版本的“匿名”。

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要求,需要满足无法识别、不能复原两重标准,才属于匿名数据。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丹君向21记者指出,如果能通过序列号重新对应个人手机号,仍然属于交易个人信息。

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交易个人信息前应当向个人进行充分告知,包括交易方的名称、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且需要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才行。

运营商可能跟哪些第三方交易数据,又是如何取得用户同意的?21记者翻阅了三大运营商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几乎都采用的是一揽子授权。

对于风控查询,电信和联通表示,只要用户合法授权了第三方公司来核验信息,运营商便可返回个人信息。第三方公司的范围可以很广泛,在中国电信的条款里,“金融机构、征信机构、数据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都囊括其中。

而对于个性化广告,移动、联通承诺除非获得同意,否则不会跟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但不包括用户画像。中国电信使用的是“脱敏信息”一词:“在收集您的个人信息后,我们将通过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去标识化脱敏处理。请您了解并同意,在此情况下我们有权使用已经脱敏的信息。”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欣此前告诉21记者,个人事先和运营商签订的授权文件中的个人信息,和运营商真正调取的个人信息,二者之间存在信息差。用户未必能够明白自己的数据用于何处,并真正愿意授权。

拉扯中的隐私保护与数据交易

对于数据交易双方,并非不愿意匿名处理,或者没有意识到有合规风险,难题有二:一方面,实践中的绝对匿名化难以达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匿名数据被重新组合、重新定位到个人的风险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多位采访对象都提到了数据产品“大而无用”的流通困境。

前述内部人士透露,在交易过程中,客户往往需要一些非常精确的个人数据,而一线业务人员背负逐年增长的考核指标,不“擦边”很难拿到销售业务,在市县级存在更多私下数据交易。有些情况下,甚至是公司层面的主动让步。

“三大运营商越来越卷,只要有一家打破了(隐私)底线,剩下两家就必须要打破底线,要不然项目不好做。”他无奈地解释。

根据2023年的财报数据,“通信服务”作为三大运营商的基石,增长速度已经基本持平,几乎可以一眼望见市场空间的天花板。数据变现,既是借国家数据要素政策的东风,也是运营商营收增长的必选项。

而作为数据下游的风控系统应用方,杜旭解释,在风控产品的场景中,没有办法通过某一单一的数据判断出风险行为,几乎都要引进第三方数据综合判断。而“原则上说,这种识别分数据产品的辅助权重太小,不足以提供一个决策依据,很难为这种数据产品花钱。”

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监管落地时,最关注的是数据泄露风险,也就是传输过程中加密工作有没有到位。不过多位代理数据合规业务的律师指出,如果进入了司法程序,法院会严格按照无法识别、不能复原的双重标准,审核数据交易的所有环节。

吴丹君感受到了其中两种利益的拉扯:如果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规定过于严格,可能会限制数据的自由流通和应用,从而阻碍数据市场的发展活力;相反,如果数据市场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监管,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被忽视。

“长久以来,数据相关行业与隐私安全问题高度绑定,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市场发展之间通常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监管会根据发展需要,对隐私性和流通性做出一定取舍。”张欣也说。

张欣表示,我国目前是通过“数据二十条”、《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等政策法规设定边界,引导市场试水。但张欣也坦率指出,目前这些基础性法律文件,都缺少对数据权属的明确界定。数据到底属于谁、能够享有怎样的权利,还等待更明确的法律回应。


2023年中国经济开局企稳回升 消费数据“转正”房地产释放积极信号

转自: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3月16日讯(记者 王晨曦)今年中国经济开局如何?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就前2月消费、投资、房地产等主要经济数据做出了详细解读。

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2022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61768亿元,同比下降0.8%。

前两月的数据显示出经济运行哪些亮点和积极变化?今年经济开局如何?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5日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分析称,总的来看,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从生产来看,工业和服务业双双回升。从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都在改善。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限额以上18类商品零售额中有12类同比加快回升。另外投资也保持了平稳增长,1-2月份投资同比增长5.5%。”付凌晖继续分析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循环加快畅通,生产需求明显改善,1-2月各项指标较去年12月全面好转。虽然今年5%左右的GDP目标低于市场预期,但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和市场信心逐渐提升,经济复苏的基础将会进一步夯实。

前2月消费数据实现“由降转增” 市场需求活力回升

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2022年12月份为下降1.8%;两年平均增长5.1%。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消费。继续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如何评价前两个月的消费数据?消费会成为拉动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吗?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指出,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消费的改善和回升。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3.5%,实现了由降转增的变化,说明市场需求活力在回升。

“从后期走势看,消费回升向好值得期待,今年在扩大消费方面政策还会持续发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相关部门在积极推进,1-2月份以来,各地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消费增长,全年消费恢复向好有很多有利条件。”付凌晖说。

在消费对今年经济增长拉动方面。付凌晖认为,总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相对去年会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对于消费的抑制性因素在逐步消除,随着就业逐步恢复,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对整个经济拉动会明显改善。

温彬指出,展望2023年,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以及新的稳消费政策出台,将会带动消费增速企稳反弹,不过,疫情造成的“疤痕效应”、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空间有限以及失业率阶段性上升等因素,可能会限制消费反弹幅度。

房价结束11月连跌 房地产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下降3.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

东方金诚研究报告指出,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 5.5%,较上年全年小幅加快 0.4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继上年稳增长之后,今年初扩投资在推动经济修复过程中仍在发挥积极作用。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经济转暖,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销售降幅明显收窄。1-2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了3.6%,降幅比去年全年大幅收窄。销售额下降0.1%,也明显收窄。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开工投资方面也在改善。1-2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去年全年为下降10%。

“这些情况都表明,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的变化。总的来看,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是处在调整阶段,后期随着整体经济逐步改善,市场预期转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企稳。”付凌晖说。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1月底以来,伴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后积压需求快速释放、前期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等,重点城市购房情绪提升,房地产市场活跃度回升,带动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同比降幅收窄,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6%,较去年全年收窄20.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小幅下降0.1%,可见销售均价同比上涨。

另外,根据中指数据,3月以来,重点50城新建商品住宅周度成交面积保持在高位,同比增幅普遍在20%以上;重点10城二手房周度成交量环比持续增长,同比增幅保持在70%以上,上周(3月6日-12日)成交套数提升至2019年以来周度最高水平,同比增长超100%。

“3月全国50城新房交易数据继续拉升。预计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屋交易数据将正式由负转正,是楼市复苏的最大标志。”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

严跃进还指出,1-2月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计算,全国商品住宅均价为10558元/平方米,涨幅为4.1%。房价数据终结了连续11个月的下跌态势,正式转正。这充分说明房价下跌的风险解除,房价总体步入平稳发展态势。随着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活跃,后续房价将有进一步趋稳的可能。

全年外贸促稳提质有挑战 但仍有诸多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61768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34936亿元,增长0.9%;进口26833亿元,下降2.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8103亿元。

今年前两个月的外贸数据如何评价?如何预判今年的外贸走势?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指出,今年外需形势比去年更加严峻。世界经济整体比去年增长有所趋缓,外部需求有可能减弱。近期,美国、欧元区制造业PMI都处在临界点以下,外需的调整变化,不可避免对我国进出口造成一定影响。1-2月份,我国口总额同比下降0.8%,非常不容易,因为去年1-2月份我们的进出口增长基数较高。

尽管面临很大压力,但在付凌晖看来,外贸促稳提质仍有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中国外贸增长建立在我们有非常良好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生产能力基础上。中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调整能力比较强,很快调整产能,适应外部需求变化,带动了外贸高增长,这些是外贸最重要的基础。

二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今年前两个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0.1%,其中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15.2%,这些对稳定外贸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近些年外贸新动能逐步增强。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速度非常快,未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贸易可能成为外贸增长中新的增长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