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15:01:09|已浏览:61次
寺库市值蒸发超90%,创始人否认破产!"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缘何至此 北京SKP店庆,奢侈品又抢疯了,
寺库市值蒸发超90%,创始人否认破产!"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缘何至此
文:王倩 朱耘
ID:BMR2004
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SECO.US)再陷纠纷。
天眼查APP显示,1月5日,北京寺库商贸有限公司新增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柴晨旭,经办法院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关联上百条法律诉讼,案由多为网络购物合同纠纷。
图源:天眼查
《商学院》记者就上述问题向寺库创始人李日学求证,李日学否认了破产一说,并表示:“现在整个公司进展好转,马上融资就搞完了,问题马上会解决。”
上述寺库新增破产审查案件,李日学称,申请人在寺库上买了一个包,要求退货,纠纷已经解决,“都是个非常小的事情,纯属瞎搞的。”
据了解,寺库从2021年9月就陷入不发货、不能退款的状态。记者从黑猫投诉上看到,近一个月内,对寺库不退款的投诉已经达到1700条。2021 年 11 月 23 日,在天眼查上新增了一条北京寺库商贸有限公司 1.2 亿元股权被冻结的信息。
曾经的“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缘何至此?寺库到底发生了什么?
《商学院》记者曾就不发货、退款难、股权冻结等事宜向寺库发去采访函,但是截止到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复。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股权冻结是因为存在诉讼,法院为了进行资产保全,维护相关方的权益。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寺库目前处于战略和业务转型期,但因为一场疫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有所变化,对于奢侈品电商来说并不算利好。以二手奢侈品起家的寺库,如今已经不满足于二手奢侈品的交易,还涉及了全新奢侈品销售。近些年,寺库先后与菲拉格慕、Prada、TOD'S等1000多个高端品牌达成授权官方合作。
有业内人士认为,二手奢侈品与全新奢侈品放在同一平台上,对运营有极高的要求,因为二者本身就是对立的。
高开低走的寺库
寺库以二手奢侈品寄卖为主,定位于服务高端消费者。创立伊始,寺库希望通过打造高端消费这一定位,并围绕它形成一系列产品,比如高端实体消费会所、“私人订制”等高端消费旅游概念。
公开资料显示,寺库以二手寄卖起家。其创始人李日学在做寺库之前,曾经做过某品牌家电的山东代理。主要覆盖高端家电和高端音箱产品。他从2008年开始做奢侈品,同年寺库正式成立。
成立五年后,2013年寺库交易额达到10亿元,并在北京建立起3000多平方米的奢侈品养护工厂,随后又开辟了代理商商品和品牌商商品。
在二手奢侈品平台,一款奢侈品的寄卖,平台需要向用户收取鉴定费、手续费、佣金等等。根据公开报道,寺库的商业模式为收取10%~15%服务费、代理抽成以及品牌扣点。
按照李日学当初的设想,寺库定位于服务高端消费者。在他看来,定位高端消费者一个重要原则是做好服务。所以他将“服务”视作寺库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服务好高端消费者,李日学将寺库的品类,从箱包、手表拓展到珠宝、钻石,同时开通了“豪车频道”及“飞机频道”,主打组团包机去中国香港和迪拜购物的概念。
彼时的寺库,希望通过打造高端消费这一定位,并围绕它形成一系列产品,比如高端实体消费会所、“私人订制”等高端消费旅游概念。高端消费不同于普通消费的一个最大区别是,高端消费者对于价格并不敏感,而对货品的真实性更为在意,因而体验对他们来讲更为重要。
立足于高端消费这一概念,寺库收获了不少融资。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20年,寺库先后获得超6亿美元的融资。
2017年寺库上市之后,股价经历短暂的高潮之后便开始一路下滑,寺库开始尝试转型。
2019年8月,寺库开始布局直播。定位高端消费和生活方式直播,专注于为奢侈品和设计师品牌提供直播服务,覆盖LV、 Gucci、Hermes、Prada、Armani、Chanel等众多一线大牌。直播并未给寺库引来新的投资。仅仅在2020年,其获得了来自趣店的1亿美元融资,此后,寺库再未传出融资信息。
李日学在2021年1月曾发布初步建议书,希望寺库被收购,从而完成私有化退市,但遗憾的是,至今未传出有意向的接手者。
二手奢侈品电商痛点难解
寺库有两件事情做错了,一是平台没有累积核心竞争力,二是平台缺乏内容运营,奢侈品本身就是以内容(如品牌故事、消费者体验故事)的方式提高溢价,缺了“小红书式”的内容,纯粹赚贸易差的模式无法成就奢侈品生意。
公开资料显示,寺库成立于2008年,最初定位是二手奢侈品电商,后又转型为奢侈品新品销售,定位转型为“高端奢侈品销售平台”。
根据贝恩数据,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大幅萎缩,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却逆势增长48%,总规模达到了3460亿元。这份“火热”与寺库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沈萌认为,二手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很敏感,疫情和经济因素影响消费行为时,二手奢侈品的需求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在寺库上买到非正品”的帖子不在少数,但是关于“正品”的鉴别,却没有统一的标准。
庄帅表示,二手奢侈品本身涵盖的品类繁多,真假难辨,其鉴定成本较高,同时奢侈品的保值增值或者贬值的评估标准和体系目前较为模糊。与此同时,奢侈品是一种高客单价的产品,中国的快递体系安全性与保密性难以保障,因而在二手奢侈品电商方面的矛盾较为突出。一些从事二手奢侈品交易的从业者表示,目前比较难的是,奢侈品品牌方不提供鉴别服务,而第三方机构的鉴别品牌方又不被认可。
在庄帅看来,虽然平台方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做检测,但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制定的价格标准,以及奢侈品的估值、保值或者贬值标准,因而在二手奢侈品的鉴定方面,一直存在难以解决的痛点。
对于奢侈品电商平台而言,商品的真假以及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一直都是行业“痛点”。一旦频频出现“争议货品”,对平台信誉度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在网经社电子商务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看来,近年来,阿里、京东等巨头发力奢侈品市场,加上奢侈品品牌方也在加速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对于奢侈品电商如寺库等品牌来说是强大的冲击,众多玩家“分羹”奢侈品市场也削弱了寺库等品牌的优势。
寺库从上市之后,增速已经呈现放缓趋势。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9年,寺库的营收分别为25.94亿元、37.4亿元、53.88亿元和68.4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8.8%、44.21%、44.04%和27.06%。2020年,其商品销售板块的业务出现下滑,比2018年的66.09亿元下降了12.3%,2020年该业务板块的收入为57.9亿元。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合伙人、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访问学者娄珺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寺库做对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品类的多元化扩张。从当初单一的箱包品类向珠宝、首饰、手表、服饰等在内的奢侈品全品类转变,理论上可以满足用户对奢侈品购物的“一站式”需求,生意的天花板更高了;二是“线上+线下”O2O模式。奢侈品消费强调体验,寺库在北京、上海、成都、青岛、米兰等地都设有线下高端体验店“库会所”。此外,线下流量已经成为当前电商品牌们的必争之地。两个方面都是电商行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无数玩家验证过的。
寺库做错的事情也有两件:一是平台没有累积核心竞争力。验货手段和品牌商授权是两个鉴定产品真伪的保证,而真品才是奢侈品平台的灵魂;二是平台缺乏内容运营,奢侈品本身就是以内容(如品牌故事、消费者体验故事)的方式提高溢价,缺了“小红书式”的内容,纯粹赚贸易差的模式无法成就奢侈品生意。
转型可否有出路
以寺库的生意来看,其做的多元化是生意的自然延伸和必然选择,并不是商业野心膨胀之后的四面出击。看似是多元化拖垮了寺库,其实是缺乏核心能力来管控多元业态,才会造成各类业务疲软。
2017年9月登陆纳斯达克的寺库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主打高端人群的精品生活方式。2018年寺库已经逐步向美妆、家居、旅游、汽车租赁等领域拓展,甚至还包括生鲜食品和日用百货。
庄帅认为,疫情来临之后,寺库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直播带货当中,这一行为无法与其之前的精品生活方式相匹配。
业务混乱,已经成为寺库给外界的主要印象。这种混乱直接体现在了寺库的财报上。2021年11月9日,寺库向美国证监会披露了公司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的2020年财报和最新的股权结构。财报显示,2020年寺库集团全年营收为60.20亿元,同比下降12%,净利润亏损0.71亿元,同比下降146%。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年报原本应该在2021年5月公布,但寺库并未按时披露,在纳斯达克的不断警示和催促之下才于2021年11月公布。这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财报,也让投资人对寺库失去了信心。截止到2021年11月29日,其股价已经下跌至0.699美元/股。值得注意的是,纳斯达克规定,“连续120天市值股价低于1美元即退市”,寺库已经徘徊在退市边缘。11月份以来,寺库的股价一直在每股1美元以下。
除了营收和净利润之外,寺库的月活量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2019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寺库的活跃用户增幅分别为89.6%、67.7%、58.7%、50.9%,一直处于减缓状态。2020年,寺库的月活量从第一季度11.5%的增幅降至第二季度的9.2%,第三季度活跃用户增幅仅为7.5%。
2021年12月31日,寺库集团发布其未经审计的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上半年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寺库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为15.26亿元,2020年同期为23.12亿元,同比减少34.0%;净亏损3982.6万元,2020年同期为净亏损3659.8万元;经调整后净亏损3746.7万元,2020年同期为净亏损3150.7万元。
莫岱青表示,寺库活跃用户持续放缓,2020年更是跌入低谷,公域流量获客能力遇到瓶颈,而私域流量也难以变现。从寺库上市以来,净利润下滑、市值缩水,未被资本市场认可,使得寺库走上私有化之路。此外,其他退市的电商企业还有麦考林、聚美优品、当当等,那些市值被低估的如云集、优信等企业也不排除未来退市的可能。
沈萌认为,寺库为了扩展更多成长空间,选择多元化的方向没有问题,但进行多元化的策略可能操之过急,从单一的奢侈品电商,一下子开启多个相关性不强的新业务,而且这些新业务都已处在红海竞争态势。这意味着,以寺库的后发位置想要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显现强大的竞争力都不容易,何况一下子进入多个领域。
在沈萌看来,企业转型要针对目标行业进行充分的信息搜集及策略分析,要根据企业的资源评估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及转型的机会成本是否具有相比转型投入能够形成正的净值及符合预期的成长率。
在娄珺看来,以寺库的生意来看,其做的多元化是生意的自然延伸和必然选择,并不是商业野心膨胀之后的四面出击。看似是多元化拖垮了寺库,其实是缺乏核心能力来管控多元业态,才会造成各类业务疲软。没有“产品验真”和“内容生产”两个核心能力,即使只做箱包产品,也会泯然众人矣。
娄珺表示,“如果要以核心能力来支撑多元业态,应该建立孵化核心能力的业务中台部门,依次为前台各个业务模块提供支持。寺库的迷失,本质上是没有建立支撑平台型商业模式的组织模式。”
寺库路在何方?
寺库在2017年刚登陆美股时,发行价为每股13美元,最高点时曾在2019年达到每股15.4美元,但此后寺库股价便一路下跌。截至2021年1月6日,寺库的股价已跌至0.406美元/股,市值为2867.8万美元,距离巅峰时期的7.7亿美元市值,缩水超过90%。寺库在2021年12月20日发布公告称,由于股票收盘价连续30日低于1美元,已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或将被强制摘牌。
寺库并非没想过自救。2020年6月,趣店集团和寺库共同宣布,趣店将以至多1亿美元的价格认购寺库至多约1020万股新发A类普通股,交易完成后,趣店将持有寺库约28.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双方将在全球奢侈品电商领域展开合作。
在外界看来,二者属于“抱团取暖”。虽然用股权置换趣店的1亿美元注资能暂缓寺库的资金之困,解一时燃眉之急,但是2020年趣店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财报。以现金贷起家的趣店在行业转型之际也深陷泥沼。从长远来看,趣店能够为寺库提供资金依仗的可能性有限。
沈萌认为,虽然寺库外部有市场等方面的影响,但其内部也有对形势发展判断不足导致应对无措的问题。
莫岱青指出,自身业绩与股价双双低迷,同时又因资金问题而负面缠身,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对任何一家电商平台而言无疑都是严重的危机。虽然“中国二手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的寺库徘徊在生死边缘,但仍有新的奢侈品平台不断出现,试图分享奢侈品这块“蛋糕”。这些新平台若不想成为寺库的集合体,就要妥善解决品牌授权、货源、服务等问题,才有可能吃到一口“蛋糕”。
“此前尚品网、品聚网、尊享网、走秀网等奢侈品电商已经一个个倒下,可见奢侈品电商生存不易,因此寺库在私有化之后,还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与诸多挑战。” 莫岱青进一步表示。
“首先,这种生意必须做相关的多元化产品,否则一是天花板太低,GMV上不去;二是品类太少,无法吸引客户形成黏性。其次,相关产品多元化的战略下,业务之间本来就是协同的,这个时候再谈协同问题就是伪命题。有了共用的核心能力就能协同,没有自然就是各自为战,不能协同。”娄珺说道。
(本文来自《商学院》杂志2022年1月刊)
来源:商学院杂志
发布于:北京
北京SKP店庆,奢侈品又抢疯了
原标题:北京SKP店庆,奢侈品又抢疯了
奢侈品集团通过持续性提价来保证抵抗通胀、提升业绩,稳固自己的议价权。在这个过程中,其进一步剔除了价格敏感型的“入门级”用户。
撰文/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曾广 赵子坤
“今天的SKP,跟不要钱一样,人山人海。”4月23日,贾宁去北京SKP商场挑选婚戒,被现场的热闹震惊了。
这是一家以奢侈品牌为特色的高端商场,曾经因为不许外卖小哥进入而引起争议。最近两周,正值SKP上半年店庆,到店消费可以享受十倍积分。
SKP的火爆,与北京很多商场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的一大背景是,近两年国内奢侈品销量大增,《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奢侈品消费额达4710亿元,同比大增36%。
而就在几天前,一张网传的路威酩轩集团(LV母公司,LVMH)大中华区高管会议截图火遍全网,登上了知乎热榜,同样反映了高端奢侈品市场的火爆。
该截图透露,LVMH将其客户分为三类,分别是超高净值(个人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或家庭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高净值(个人年收入300万至1000万或家庭年收入1000万至3000万)和无收入(低于上两类,均被LVMH归纳为“无收入人群”,包括学生和普通白领)。
截图中提到,因为LVMH的客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超高净值客户数量和购买量是提升的。未来LVMH将顺应这一趋势,在发力高端产品线的同时,逐步对LV入门产品进行提价,以剔除无收入客户群,满足超高净值人群的心理预期。
截至4月24日,LVMH集团尚未对该传言进行回应或辟谣,但有不愿具名的LVMH高管对媒体否认了截图的真实性。不过截图的走红,依旧戳中了当下人们的心理,高端奢侈品的快速增长,成了奢侈品行业的新主题。
谁还在买奢侈品?
4月18日,北京SKP商场店庆,艾琳从位于北京西四环的家特地跑到东四环的SKP,一天花掉了10万元,提前达成了今年的“金卡”目标。
她购买了奢侈品牌Celine 25500元的小西装和10500元的桑蚕丝衬衣、Loro piana 8000元的打底衫和13500元的裤子等多件商品,这都是她的“刚需”。
艾琳在小红书上晒出了为SKP“庆生”的照片,分享了当日SKP爆满的盛况,就连接待她的销售都是特意从外地飞过来支援的,据这名销售描述,近期SKP的营业时间从早上9:00一直到凌晨00:30。
品牌Kenzo排队买单 受访者供图
艾琳今年26岁,有6年的奢侈品消费史。上大学时,艾琳拥有几乎所有奢侈品品牌的包包和鞋子,香奈儿、迪奥、LV……“反正那个时候就是觉得,只要缺这个品牌的东西,就得买一个。”
现在,艾琳认为自己过了“痴迷包包、鞋子的年纪”,消耗品只买刚需,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好小区的大平层。“最近这两年有点失去了购买欲。”
疫情因素下,线下店铺的人流也在减少。但也有人趁此空档期,提高了自己的购买频率。
“以前商城人多,最多试两件就走了,现在人少可以随便试。”和艾琳相反,梦娜反而是在最近一两年,消费奢侈品的频率明显提高:每个月至少要购买两件以上奢侈品服装,每年至少购入两个奢侈品包。
她的购物体验提升了不少,进店后得到的服务也好了很多。以前很多稀缺款,销售只有在大客户去店里时才会告知,“现在都会发朋友圈吆喝,我不是大客户,也能直接买了。”
梦娜有一套自己的奢侈品消费观,一般像Coach这样的入门品牌,她只会买衣服,像GUCCI、BV这种中等价位品牌衣服和包包都买,更贵的品牌基本上就只买包。她认可这样的逻辑:买包并不能显示“真正的实力”,买衣服这样的消耗品才算。
梦娜平时购买的奢侈品包包,一般价格在2-3万元,每年买包预算在5万元左右。虽然梦娜月薪只有万元左右,但因家里有其它投资收入,且家庭收入依旧保持稳定,让她有了消费的底气。
在《财经天下》周刊的采访中,如今还有实力持续消费奢侈品的,基本都是没有车贷房贷压力、家里有较稳定资产收入的人群。奢侈品行业,中产阶级一直被视为有潜力的消费人群,但随着奢侈品的不断提价以及持续高端的策略,让一些人直言“买不起”。
对于那些要“踮踮脚”才能摸到奢侈品门槛的年轻人来说,现如今消费起来更加理智了。多名奢侈品年轻买家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们的消费正变得更谨慎,很多消费者甚至已经完全放弃了奢侈品。
波波以前基本每个月都会购买一些奢侈品衣服和鞋子,很少考虑存钱,但是最近基本上不再购置。“现在重心聚焦家人,怕他们有事需要用钱,还是需要存款。”
家在天津的思思,以前也会购入LV、COACH和MK的包包,但是今年没有再购入任何奢侈品,她觉得不值。之前,她的程序员朋友发了工资就直奔SKP,一日内消费大几万块钱买表买衣服。“他说那时候就很想买,自己也能负担得起。”但如今,仅靠工资收入的不稳定感让他重新琢磨起买奢侈品的必要性。
David的大厂朋友们前几年在十几万年终奖到手后,往往也会买一两件奢侈品来“奖励”自己。但现在,“买的确实少了。”不过他也说,“始终有尝鲜的用户,但是现在这个群体没有以前多了,(奢侈品)就又回归了有钱人的身份认同游戏。”David也只在刚工作时买过奢侈品。
市场进一步分化
面对人们愈发理智的消费态度,奢侈品行业又出新招。
2022年开年以来,LVMH集团、开云集团、香奈儿和爱马仕等主要奢侈品公司陆续传出了全球调价的消息,Chanel、Hermès、Celine、Dior、Gucci等众多奢侈品巨头纷纷提价。
根据PurseBop(追踪奢侈品市场的网站)推测,低端奢侈品的价格平均每年上涨4%左右,而高端奢侈品的平均涨幅在15%-18%之间。奢侈品集团通过持续性提价来保证抵抗通胀、提升业绩,稳固自己的议价权。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剔除了价格敏感型的“入门级”用户。
文康之前会经常关注梵克雅宝、宝格丽、LV等品牌,但是今年除了结婚置办一些衣服珠宝以外,他没有再购入奢侈品箱包。除了降低了自己购买奢侈品的频率,他还会去看一些中古品(二手)包包。
疫情后出国受阻,成为他降低奢侈品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购买奢侈品很多时候都是趁着出境游的时候购买,“因为会便宜很多”,疫情后只能靠代购,如今代购渠道受阻,文康现在还有几件代购的商品正在清关。
“出不了国是主要原因,其次疫情以后出门少,这些行头的使用频率也少了。”文康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不过,咨询机构贝恩公司在年初发布的《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较2019年实现翻番,预计2021年同比增长36%,达到近7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10亿元)。且中国市场的消费基本面依旧稳健,未来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很有可能“自成一派”。可以看出,涨价正是奢侈品牌筛选消费者、保持业绩增长动力的一种机制。
奢侈品行业的持续涨价也带动了二手奢侈品行业的火热。“二奢”降低了年轻人入手第一件奢侈品的门槛。
“现在这些一线品牌也在有意控制出货量,品牌方也在配合去炒价格,二级市场才能有这么高的溢价空间。”二手奢侈品平台胖虎创始人马成回忆,过去三年内,爱马仕、劳力士等一些热门款式价格翻倍。“2016年一只劳力士的绿水鬼,二手也才卖5万元,现在我们回收就要十二三万元。”
不过,二手奢侈品市场也能感觉到了市场的明显分化。
据二手奢侈品平台红布林向《财经天下》透露,2020年红布林完成了5倍以上增长,2021年双十一,其交易额同步剧增550%。另一家二奢平台只二也对《财经天下》周刊提到,其近年来的GMV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2021年度GMV超过15亿人民币,2022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也远超预期。
同样是做二手奢侈品生意的Molly,最近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这两个月明显能感觉到,生意下降非常明显。”Molly是一家二手奢侈品店的老板,她的店开在三里屯商圈,商业位置绝佳,但2022年以来,进店率下降90%。不仅线下流量不佳,就连一些多年老客户也愈发沉寂,“朋友圈发一天也没有人来问。”
她能理解客户们的谨慎。Molly回忆,之前大家还满怀信心,现在更希望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Molly相熟的老顾客里有影视公司小老板、律所的从业者,在她这里消费过百万元,“30万单价以内随便买”,但最近她们都跟Molly提到,自己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从业8年,Molly从未遇到如此冷清的状况。
艾琳身边一名SKP黑卡(年消费50万元)的朋友,家里的公司背了7000万元的银行贷款,“现在也很谨慎”。
高端珠宝工作室主理人Tina最近和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朋友的公司规模有所缩减,目前只能保持收支平衡,每个月的利润还可以给员工发工资。
据二手奢侈品平台胖虎提供给《财经天下》周刊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其3000元以下大牌包(Lv和Gucci老款)增速近40%,5千至2万元的中等价格奢侈品环比下降近20%,10万块以上的高端奢侈品增速高达30%至40%。
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销量增长,而中端产品销量下滑,成为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分化的一个缩影。
重走“高端化”
市场行情分化,不代表整个市场的萎靡,相反,过去两年国内奢侈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根据要客研究院《2020-2021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1年,由于连续两年远超其他国家的高速增长,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比上升到30%,境内奢侈品消费占比达到64%,以奢侈品为核心的高端消费品成为疫情后中国消费复苏的重要力量。
高净值人群是这一轮奢侈品消费爆发的主要动力。要客研究院的上述报道提到,中国拥有千万以上净资产的高净值核心消费者470万,约占总人口0.3%,但是却贡献了中国奢侈品行业超过80%的消费力。
处于高速增长的不仅是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同样出现了类似的市场行情。
作为奢侈品鄙视链顶层的爱马仕,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综合收入达到27.65亿欧元,按当前汇率同比增长33%,按固定汇率增长27%,其中美洲与欧洲的增长尤为突出。
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近日公布的2022财年一季度关键财务数据显示,其当季销售额同比增长29%至180.03亿欧元,远高于分析师预计的17%,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均录得两位数增长。
出国消费的通道关闭和国内外奢侈品价差减小,是这一轮国内奢侈品行业增长的一大动力。
尽管中国奢侈品消费已经崛起多年,但疫情前超半数交易都在海外,包括从海外网站订货、国人旅游购物或通过海外代购产生的交易。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奢侈品价格远高于国外,同等的奢侈品价差达到了30%-40%,最高达到了50%,造成了一定时期内的内需外流。
2020年疫情后,这种情况开始迅速改变。据贝恩的《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本土市场消费占据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的比例达到70%至75%,首次超过一半,2021年该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至90%以上。
来源:贝恩公司《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