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11:49:22|已浏览:13次
从产业到资本,从资本到产业|2022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 新年首场产业座谈会如何寻觅新赛道,“科创合伙人”来帮忙,
从产业到资本,从资本到产业|2022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
长久以来,美元基金缔造了中国投资业最多的财富故事和都市传说,以致于人们长期忽视了另一个重镇的存在:广袤的人民币基金市场。但今天,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本土基金已经是更不可忽视的玩家了。经历了数十年风云变幻,人民币基金在资本游戏中获得了更多筹码,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人民币基金的发展与政策引导如影随形,市场多变而迷人,稳定只是一时假象,变化才是一切的答案。但无论路途如何曲折,浪潮不会停滞,资本也不会撤退。拥抱变化,要谋长望远,一时成败不足以论英雄;与其随波逐流,不如亲征潮头,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探索硬科技,直入无人区。只要一直“置身事内”,厚积待发,未来定会有更好的时间。
9月21日,36氪“置身事内”2022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在杭州举行,汇聚先锋力量,成为见证者、参与者,亲历周期的更迭,感受时代变化的汹涌。
整理|徐牧心
在过去的几年,产业资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和产业集聚的优势,在股权投资领域迅速崛起,也让我们见证了"脱虚向实"的经济动向。在PE市场,产业资本和股权投资的互动常常要经历一个"资本从产业中来,又到产业中去"的链条。
那么如何发挥产业+资本的叠加价值?和金融资本相比,产业资本又能如何更切实地赋能被投项目?
此次圆桌的嘉宾都是在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投资人,包括陆石投资 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邓钊、东方嘉富 创始合伙人徐晓、复星创富投资 董事总经理华茜,由36Kr基金 创始合伙人赵甜。
峰会现场图
以下为圆桌实录,经整理——
主持人(赵甜):非常荣幸作为今天活动最后一个panel的主持人,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机构。
邓钊:大家好,我是陆石投资的邓钊,陆石投资脱胎于清华大学和中国航天,主要投资赛道聚焦在航空航天和智能汽车两大产业链。陆石投资成立于2015年年底,是一家年轻的机构,与此同时我跟我的创始合伙人们还联合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清智科技,聚焦在ADA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2019年底,清智科技被国内最大的商用车产业集团潍柴动力收购。
成立六七年,陆石投资投的项目共35家,其中天使项目占比超过70%,我们是一家聚焦在早期,尤其是天使阶段的股权投资机构,围绕航空航天,智能汽车这两个产业链,覆盖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目前整体的策略是“投资阶段早,持股比例高,项目数量少,质量相对精”。
徐晓:大家下午好,我是东方嘉富的徐晓。东方嘉富是浙江本地一家上市公司——浙江东方旗下的基金板块,浙江东方目前转型为浙江省唯一一家上市的国有金控平台,旗下的业务有信托、期货、保险、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东方嘉富作为浙江东方旗下核心的基金业务板块,主要以直投为主,有一部分母基金业务,同时也有一部分二级基金业务,是一个全链条的资产管理公司。
我们在一级市场上的投资布局,除了母基金之外,大部分的基金投资重点在直投项目上,从阶段上来说差不多70%的资金投向初创期和早期,当中拿出10%—15%左右的资金做天使项目的孵化,剩下30%的资金配上成长期的项目,追求DPI和IRR的平衡。我们希望跟市场上众多的金融机构、诸位投资同行一起在浙江把科技型创业公司的创业服务生态很好地打造起来。
主持人(赵甜):如果说邓总关键词是聚焦和克制,徐总的关键词是完整和生态。
华茜: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复星创富的华茜,复星创富是复星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复星自1992年成立以来今年已有30年。复星创富则在2007年成立,今年是第15年。在这15年间,复星创富从早期投资到Pre-IPO再到并购的投资,覆盖全链条,历史管理规模达到500亿。同时复星创富的投资方向比较多元,涵盖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与大消费、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赛道。复星创富历史投资上市的企业有数十家。今天我们的话题是CVC的话题,对于复星来讲,不仅在某一个垂直产业上有覆盖,我们是一家从整个产业板块上来讲,比较多元,覆盖比较全面一家CVC。
主持人(赵甜):复星是CVC界的鼻祖,在CVC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之前,复星就很好实现产业和金融结合整体的平台,当然有多年历史沉淀,加上多元化投资组合,复星用很好的数据证明产业资本,资本产业之间能形成很好的生态闭环。
我是36氪集团副总裁,36氪基金创始合伙人赵甜。当时来到36氪做这支早期基金,考虑到36氪自身的平台是国内比较大双创服务平台,集团除了今天组织大会的媒体公司之外,还有氪空间,精准的数据平台。无论从企业的培养、企业的孵化、企业办公场景的组合等等,各个业态都在助力早期企业和资本对接,也因为有了这个生态,我们才做了早期,立足于科技领域36氪的基金。
为什么今天去聊资本和产业的话题?相信大家都应该能观察到,这几年资本和产业的结合空前活跃,产业资本上的话语权、活跃度达到历史新高度。以前产业对于资本端浅尝辄止,很多通过GP来融入到资本市场的现在已经都亲自下场了,穿过资本市场的波动,这几年财务投资人变得更加冷静、克制,对于产业资本而言,我觉得这个趋势也很明显,活跃度以及投资的规模、投资的跨度都不容小觑,结合今天的话题,大家如何看待产业资本开始搅动资本市场的浪潮和趋势?
邓钊:从趋势上看,产业资本参与投资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服务于自身主业,补充自身产业链;另一种则是寻求新的机会并助力完成转型升级。
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内生生长力作为基础,但是会面临周期长的挑战,借助资本的力量,利用投资、并购的方式尝试参与新方向、抓住新机遇,对于产业实现转型和寻找新增长点是一个很好的布局和切入方式,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大幅降低进入新领域的时间成本,对于迭代很快的产业环境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整个汽车产业目前正处于变革和升级的过程中。最近很多汽车领域的Tier1和Tier2零部件的上市公司找到我们进行交流,他们很苦恼的事情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传统的燃油车越来越少,这些传统零部件公司的市场份额被大量蚕食,甚至伴随着他们的主营业务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没有应用。他们进行产业投资,更多是从转型升级的角度进行布局,这种产业进入资本的布局和趋势在未来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主持人(赵甜):出于自己产业上转型布局的需求,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间成本,这点对于现在迭代很快的产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听听徐总的视角。
徐晓:我们的角度可能跟一般产业方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上市公司的主业是金融,基金管理就是我们的主业。浙江东方做基金投资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很早做上市公司的直接投资,最早在2008年,当时在浙江本地投资了海康威视的A轮,当时的投资金额在2500万,最后在资本市场兑现接近60个亿左右的收益,从中浙江东方体会到做科技型投资的益处。最早是从做自有资金投资开始起步,这个过程当中也陆续做了基金的LP,比如我们是天堂硅谷最早成立时的主要股东之一,我们最早跟钱江水利一起支持了天堂硅谷的发展。现在东方嘉富还是天堂硅谷的股东,包括后来天堂硅谷成立母公司硅谷天堂后,我们也在硅谷天堂后续很多基金上做了支持。 2012年,浙江东方开始成立自己的GP,开始以基金的方式尝试做投资业务。2015年10月,浙江东方转型做金控平台,在基金业务上也开始了更多元的拓展,不仅在基金的产品上,拓展了母基金和二级基金,也不限于做LP,开始培养自己的GP,同时也跟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双GP基金,探索和覆盖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细分领域。2015年之后,浙江东方跟一些优秀的团队合作,做了跨境电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的投资基金,覆盖了不同的行业,也有一些覆盖不同阶段的基金,比如天使、VC、Growth capital、PE的基金,基于基金管理主业做了多元的探索和拓展。
在多元探索和发展过程中,这两年,也开始跟产业方真正开展各种合作,基于产融结合,脱需向实。最早开始做Co-GP基金的时候,我们支持了一批原来从大机构里面出来单飞的投资人,我们经常做他们第一支基金或者第二支基金的基石LP,同时也作为GP股东支持他们初期的发展。但最近谈的Co-GP合作伙伴大部分都来自于产业方,来自于新能源、新材料等制造行业,因为感觉到产业方下场做基金,补强自己、延伸自己、发展和转型自己的诉求开始特别的强烈。所以作为一个服务于实业的金融机构,同时实体产业有向金融方面拓展的意愿,正好两方面的需求一拍即合。最近密集有很多上市公司,包括非上市公司但已经是头部的企业希望跟我们合作,利用我们的投资团队资源、行业研究资源,我们母公司的金融资源,以及产业方的产业资源和认知,大家一起看能不能在产业基金上做更多的合作,帮助产业方实现补强、延伸、转型和突破的目标,这个大趋势在目前3-5年来看会非常确定。从整个市场资金端的重要供给方地方政府来讲,他们也非常渴望这样的产业基金去他们那儿落地,因为除了有实质的投资团队,实际项目的储备,同时还有很多产业方在后期的赋能和产业落地,这些东西对于产业基金其他参与方都是很好的益处。但因为参与方多了,各方利益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和互相妥协的过程。这是对产业基金提出的挑战,如何同时满足产业投资方、财务投资方、地方政府方、团队方四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下一步做产业基金中很重要的功课。
主持人(赵甜):徐总娓娓道来一个产业投资人怎么变成一个专业化的投资人怎么又回归到对产业的深耕,历史脉络讲得很清晰。这是一个很朴素的产业方走向投资的路径,先从单一的项目尝到巨大甜头,开始通过作为LP来小试牛刀,最后开始搭建专业的团队去布局自己整体的投资生态,再进一步回归到产业,和很多产业龙头一起耕耘具体产业的投资。很符合今天的话题,从产业到资本,从资本到产业,而且还展开讲了产业投资需要平衡各个关系网和各个要素方。复星华总也有很多话题分享。
华茜:这个题我来解,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内因和外因。首先外因,为什么产业资本现在被大家这么推崇,其外部原因两点:一是产业周期的变化,双创之后某些产业的下行和现在专精特新产业的上行,形成了对产业资本方更大的渴望和诉求。二是资金层面上,在市场上有限的财务资本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诉求,所以产业资本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资金输出作用,这也是这两年大家非常关注外部的原因。
内因以复星为例,复星遵循“深度产业运营+产业投资”双轮驱动战略,通过双轮驱动形成的产业体系在复星30年历程中帮助我们穿越了周期,在这几年过程中可能会更加明显。我经常说我们内部就是一个小的板块轮动。复星的各个产业板块能够相互交替乘上产业周期的红利。
另一方面,我们跟很多产业资本方联动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和共同赋能,这其中包括我们自己内部的南钢股份、复星医药。许多上市公司会因为产业第一曲线遇到一定程度的瓶颈,了解到复星深厚的产业运营经验与产业投资经验,形成穿越周期的能力,所以积极跟我们寻求合作,用QGB的方式做一些产业比较垂直的赋能。
主持人(赵甜):刚刚在候场的时候跟华总聊,经历风雨还是穿越周期,从微观来看,这两年的确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在经历风雨,有一个大家肉眼可见的振荡。只有从业30年,耕耘30年产业布局以及资本布局的机构,才能够很有底气地跟大家说,从微观来看只是阶段性的风雨,但是只有经历过熊牛的机构,才能说我们要做产业上的布局,来达到穿越周期的目的,只有能够很好洞察到穿越周期的能力,姿态才会很从容,不会被市场上一些波动改变很多投资决策。很多产业行为、动作,对一个大机构来说非常重要的。
刚刚徐总也有提到,其实产业资本有独特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平衡多方诉求,传递在资本市场信号。这几年看到特别典型,很多创业者点名纯人民币我不要,要带着资源来的。特别点名你得有钱以外的能力他才要你的投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产业投资人在资本市场成为加分项。能不能从这点展开,为什么创业者这么欢迎有产业背景的投资人?
邓钊:从我们自己创业和融资的经历来看,首先产业资本的进入利大于弊。近2年,创业越来越卷,起点也越来越高,创业公司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所以创始人们,包括原来我们自己也一样,希望有产业资本的加持和助力,获得更多的投后赋能,比如增强市场能力和订单的渠道等,能够帮助创业公司缩短进入市场的周期。
但是另一方面,创业依旧是创业者本身的责任,创业者需要的是借助资本的助力,而不是受到资本的掣肘;创业者还是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专业的,拥有更开放心态和更加包容的产业资本。陆石投资在利用自身产业资源对企业进行赋能和助力的时候,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做“帮忙不添乱”的投资人。
创业者担心一旦站队之后,竞争对手可能不太敢跟他合作。大家还是基于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订单的需求,产业资本确实能给企业带来钱以外,更多的助力。当然财务投资人也有财务投资人的优势。
主持人(赵甜):邓总特别客观、全面,要求创业者冷静地思考产业资本带来的利弊。的确是,要去选择那些专业的,同时有更开放心态产业投资者,当然如果有赋能能力更好,我们喜欢帮忙不添乱的产业资本投资人。徐总肯定是帮忙不添乱的产业投资人,听听您的看法。
徐晓: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无论对创业公司还是对产业资本,都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心态。对创业者来讲,创业者肯定会希望产业资本有很大的加持,核心的原因是创业很卷,总希望有一些外力的帮助和扶持。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态,但同时也认为创业者得正确面对这件事情,类似我们去找LP一样,你需要找一个基石的LP,但是你不能指望这个LP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创业者可以找一个产业的孵化方和产业的支持方,但是不能指望产业方帮你解决创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最终创业还是得靠自己。我非常相信一句话:能够为你遮风挡雨的,也将对你遮天蔽日。这是一个非常双刃的力量,看你怎么用好这个工具。
产业方也得正确面对这个问题,人的认知非常有限,哪怕是产业方,在行业当中的认知也是有限的。从这么多年投资的观察来讲,我自己有一个笃信的原则,成功的经验是不能复制的,往往可以借鉴的,其实是失败的经验。有一句话叫做: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我感觉投资和创业是反过来的,成功的创业各有各成功的理由,但是失败的创业其实就源于那么几个原因。失败的东西其实反而更有借鉴意义,但是产业方往往会把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当成长期真理,希望把它传递给被投资的企业。成功的经验无法复制,这个命题无论抛给创业者还是产业资本方,恪守自己的能力边界,做自己在合作当中该做的事情,一切才会顺其自然地朝着既定规律发展下去,对大家来讲都是一个更好的合作方式。
主持人(赵甜):徐总金句频出,能为你遮风挡雨,以后也会遮天蔽日。其中有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有期待,不要太有过多的期待,不要高估一个产业投资人对你的赋能。第二也提醒产业投资人,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高估自己一路成长过来,积累下来的所谓经验和财富,在现在时代下是否得以复制,同时也要清醒地考虑,更不要把这个强加给投资的公司。
华茜:复星的资源平台对被投企业有着产业赋能的意义。比如复星在30多个国家有全球化的布局,能够帮助企业出海,链接到当地最直接的资源和高效沟通。比如最近复星就帮助了舍得酒业走出国门,走向欧洲市场。
复星内部板块是多元化的,企业能够找到相应的平台或者是产业,去做小规模的验证,或者获取客户资源。
主持人(赵甜):复星给优秀的投资人打了一个样,这样产业投资人的钱可以拿。刚才徐总分享说“不要把经验和战略硬塞给被投企业。”华总则很好地分享“可以把资源开放给被投企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当然看华总非常克制,点到为止。通过一两个案例,大家足见复星在产业投资上非常有心得。
最后三分钟,请每位用一分钟给今天“从产业到资本,从资本到产业”这个主题做一个总结,或一个寄语。
邓钊:从产业到资本,从资本到产业,产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资本的助力,资本获得良好收益也一定是以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前提。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资本助力产业,产业回馈资本”这样的正向循环模式也正在逐步形成,我们也将见证产业和资本的深度融合并螺旋式上升。陆石投资脱胎于产业,借助资本的力量深耕产业,致力于成为推动产业和资本相互助力,共同发展的践行者。
主持人(赵甜):成熟的资本市场,从产业到资本,从资本到产业,这是成熟资本市场迈出的必由之路,随着成熟度越来越加深,融合度会越来越提升。
徐晓:不管从产业到资本,还是资本回到产业,在螺旋型发展上升的过程当中,背后最重要两个字是“价值”,不管是产业的价值还是资本的价值,不管是产业方还是资本方,最终给企业、给产业、给社会带来价值,才是我们各方的立身之本。谢谢!
华茜:这两句话特别是顺序,从产业到资本,从资本到产业。今天绝大部分中国的企业需要更看重后那半句话,“如何从资本到产业”。最终还是希望把自己的产业运营得更好,从资本化率的角度、资本良性程度的角度去改善它,不管对于复星未来的发展,还是所有做产业去面向资本,最后回头看自己的初心,都应该落脚在产业运营上。
主持人(赵甜):正如邓总说的克制,徐晓说的要回归价值,华总说的“要更加不忘自己的初心,回归立足产业”。作为从业者而言,更关注产业,更聚焦产业,这才是所有资本人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谢谢大家。
发布于:北京
新年首场产业座谈会如何寻觅新赛道,“科创合伙人”来帮忙
在元宇宙、虚拟现实、3D扫描等新兴产业摸索前行的一众数字经济企业,不仅需要有求必应的“店小二”,更期待共进退的“科创合伙人”——在宏观层面帮助其把准细分赛道、精准寻觅有潜力的新高地,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新兴企业面临“成长的烦恼”,在宝山区新年首场产业代表座谈会上得到积极反馈。“我们希望新项目今年最好能‘拿地开工’。”华润数科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坤磊风尘仆仆赶来参加座谈会,期待“新年能开个好头”。听罢,宝山区委书记陈杰爽快表态:“一定要加快倒排时间节点,确保按期完成。”对不少新兴产业而言,项目哪怕早一天开工,都有机会助其率先抢占新赛道、新高地。
新年第一周,各区“一把手”的行程表几乎都排满。即便如此,宝山区领导班子依旧挤出时间,“置顶”了这场座谈会。项目开工保障只是其一,这场座谈会还另有核心主题——探讨如何寻觅数字经济的细分赛道。
会议室内,企业代表坐得满满当当。有的来自数字经济领域、影视行业,也有的出自建筑设计师事务所。乍听这些行业,似乎与素来产业元素偏“重”的宝山不搭边。但细究却能理解,锚定“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宝山区,想在前沿产业领域做些不一样的事。坐在对面的这些企业,就是他们相中的“种子选手”。
早在两个多月前,宝山区委书记陈杰就亲自率队,从“上海之北”奔赴“南海之滨”。一路走、一路看,他们既汲取好经验、好做法,也向一些看好的企业投橄榄枝,递出区域转型“新名片”。当时的考察对象,如今就坐在了对面的企业代表里。
座谈会上,针对数字经济新领域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企业代表们逐一登台畅聊。台下,宝山区相关领导也听得津津有味。对于一个个不断往外蹦的新名词,他们兴趣十足——其中或许就有地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坐拥距市中心最近的大体量产业空间,宝山区区位优势实属难得。想要裁剪好这块难得的“大衣料子”,尤其需要立足长远谋篇布局。
几易其稿的项目名称成为现场讨论焦点。有人提出,“数字港概念太过宽泛,要找个‘人无我有’的新领域”;也有人说,“元宇宙前景好,是否能进行产业链接”。对此,陈杰积极回应:“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针对新领域、新业态仍需坚持摸索,精准定位到适合的新赛道。”
座谈会召开当天,两份含金量十足的文件也同步下发——《关于区委常委“敢为人先做示范、真抓实干当表率”的意见》和《关于“坚定信心抢抓新机遇、实干争先奋进北转型”常态化比学赶超的实施意见》。一份针对区委常委、一份针对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其传递的重要信号是,紧抓干事创业的“人才”要素,将“比”的劲头、“学”的主动、“赶”的动力、“超”的追求,转化为常态化制度机制,为区域转型、功能提升注入新动能。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来源:文汇报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