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15:06:17|已浏览:4次
商场衣服越卖越贵,年轻人开始逛批发市场 冰城“凉”夏,餐饮市场演绎“热辣滚烫”,
商场衣服越卖越贵,年轻人开始逛批发市场
来源:新周刊
广州服装批发市场的一天,是从拖车送货时的车轱辘声中开始的。
置身在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服装批发市场,像一个梦核场景:拖着大包货物穿梭在档口间的零工,忙于商品的流转;批发商和零售商们穿梭在摊位之间,寻找物美价廉的货物;档主一边回复着网上客户的咨询,一边打包发货。而在批发市场走红之后进场的人们,也找到了少见的快乐。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图/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新疆茅姐发了一条“我在广州批发市场买衣服杀疯了”的视频,获得了2亿多的播放量。也让广州的服装批发市场再次冲上热搜,有一半的网友都在求证:这是真的吗?广州服装批发市场到底有多便宜?
原本来广州出差的茅姐只打算在广州待两天,在她离开那天,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品牌折扣大卖场——万国奥特莱斯。茅姐被这里的打折力度震撼了:一件原价799元的品牌牛仔外套,最终被她79元拿下。从此她打开了在广州服装批发市场的暴走模式,在广州待了将近一个月:“广州人可能会笑我没见过世面,批发市场里面的价格便宜到我一度认为商家是在做慈善。”
扫货中的经历,反复震撼着茅姐和屏幕之外的观众:“我看上一条牛仔裤,老板娘说批发价18元一条。我鼓起勇气问一条卖不卖,老板娘说单卖那就贵了——得30块。”茅姐一顿横扫,过去几件衣服的预算,如今可以摊到七大姑八大姨,在极致的性价比面前不存在消费理智,茅姐后来广州买的衣服和鞋子,多到需要用发物流才能回到新疆:“在这里你根本不觉得你在花钱,你会觉得你在赚钱——买到就是赚到。”
月薪两万,不敢在商场买衣服
茅姐的视频,撼动着许多年轻人在消费主义之下不稳定的三观。
如今年轻人大都有“商场的衣服越卖越贵”的印象,很多人在商场只逛不买,吹着冻得让人哆嗦的冷气,眼睛扫过灯光下光鲜亮丽的服装,加上身后紧跟不舍的销售,衣服下藏着的高价价标,让人就连走进店里“随便看看”也需要勇气。
(图/《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衣服越来越贵,不是错觉。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99元,同比增长8.3%;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492元,同比增长了12.4%,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6.7%。
连曾经备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中产平价衣柜”优衣库也卖不动了。财报显示,优衣库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出现下滑,他们近几年开始悄悄涨价。有运动用品“平价超市”之称的迪卡侬则高调宣布涨价。以前在迪卡侬买的儿童短袖19.9元,如今售价是39.9元,将近翻倍。
(图/unsplash)
曾经物美价廉的大牌平替,因为定位不清丧失了声名,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鸟也宣布全线上调品牌产品零售价,涨幅平均在20%至30%左右。其他本就价格不菲的运动品牌如北面、哥伦比亚、安德玛等,也在近年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
消费者都不在商场买衣服,经营困难的外国服装品牌纷纷减少在中国商场的门店数量。平价快时尚品牌Zara目前在华店铺已从高峰时的180多家跌至87家,同类品牌H&M也减少了100多家。还有一些品牌,甚至早已退出中国市场。
藏在普通品牌印象下的“服装刺客”无所不在。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95后小徐说,有一次在商场看上一件冬装卫衣,试穿很满意,一看价格1899元,“差点吓晕”。她发现,一件女士运动背心的零售价在380元到580元不等,而批发市场同样类型的运动背心售价为36元。商场里动辄上百元的防晒衣,在批发市场也是几十块。
(图/unsplash)
小徐总结了一套以“只逛不买”为核心的当代青年逛商场流程:买一杯奶茶,在Zara、H&M、优衣库或UR里面试穿点评再放回去,去TOP TOY抽两个盲盒,在咖啡店拍几张美美的照片就回家。逛商场变成一种消磨时间的行为,与购物消费渐行渐远。“以前逛商场还能买到几十或者一两百的衣服。现在品牌动辄几千块甚至上万元的价格,哪怕月薪两万也买不起啊。”
对比之下,批发市场本质则是剥离消费主义的滤镜,尝试用价格上的“绝对实力”重新定义购买行为。
在深圳消费的香港人,转战广州服装批发市场
逛批发市场开始变成广州特色旅游项目,前来淘货的游客也明显多了起来,甚至刚刚流行过来深圳消费的香港人,也开始抱团转战广州服装批发市场。
在海珠区昌岗中路的名冠服装批发城,工作日里也依然热闹。这里的衣服大部分可以零售,平均价格在30元左右,少数档口门口标着“不议价”。
(图/unsplash)
商场里有推着婴儿车扫货的妈妈、拖着行李箱的大学生旅游特种兵,顾客不断,档主阿珍一直忙到下午一点半才吃上外卖。她的上一位客人从香港过来的,看中一件39元的短袖上衣,对衣服的质量和价格都很满意,没有讲价就开心地成交了。阿珍说,他们这类店铺单买已经很实惠,批发更值得:“我们这个批发市场很小,和十三行的规模没法比,名气也不大。以前大部分是本地人逛,现在来这里买衣服的香港人,很多是通过广州的亲戚介绍来的。”
更多操着“港式粤语”的人从阿珍面前经过。从2023年开始,香港居民“北上消费”热情火爆。据香港媒体《大公报》的报道,2023年“北上”消费的香港居民有5334万人次,占整体出境比例达74%,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7.2次。2024年以来,香港人来内地消费的热情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服装批发市场作为新晋打卡点,承载了香港人的新惊喜。
香港人阿Mi第一次来广州服装批发市场时,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我以为深圳的物价已经很便宜了,后面发现广州更便宜。大部分香港人还在深圳挤山姆店,聪明的香港人已经开始错峰来广州批发市场扫货了。”
(图/unsplash)
这是阿Mi第三次逛广州的服装批发市场,这次她还带上了自己的妈妈、妹妹和闺蜜。过去害怕便宜没好货,现在大家抢着组团来:“我最光辉的战绩是买了一件质量很好的短袖才15元,不到一杯奶茶钱。”
阿Mi说,周末两天她们分别逛了泰康饰品城,买了一堆首饰和发饰,然后沿着一德路逛了万菱广场,买了好多小玩意,最后逛到十三行附近,买了几双鞋子、十几套衣服。
(图/《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每到一个地方,她们连连不断发出“好便宜”的惊叹声。最后塞满四大箱行李,心满意足坐高铁回香港。阿Mi感慨:“好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地买买买了。逛大型商场还得假装买得起的样子,在批发市场完全不用装。”
在万菱批发市场的巨型LED屏幕上,阿Mi还看到了香港荃湾房地产的广告。她好奇,这广告究竟是给来这里逛街的香港人看的,还是给批发市场的老板们看的?
把批发市场当成商学院
来批发市场的年轻人,有一半想找平替;还有一半,来找商机。
网上电商课程早就满天飞,但实践才是第一步。这届年轻人遇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时,除了买,还会想是否可以从中小赚一笔。
从湖南来广州的大二学生夏弥说,五一假期,她没做计划就到了广州,各种博物馆都约满,于是她跟朋友到了海珠广场逛批发市场,竟出乎意料地好玩:“前后总共花了不到200元,大家满载而归。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始商量,要不要卖点小商品创业。”
此后,夏弥每天都在广州各个服装批发市场暴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店里选品。她说,自己像创业小白进了新手村,不知从哪儿开始任务——路上大部分人提着货物,很多人拉着小推车送货,而她穿行在人群中去找主线,以萌新姿态面对混迹市场多年的老板们,沉住气尽可能博弈出合理的结果。这是她作为原生互联网世代离实体经济最近的一次,也是她第一次如此真实地看到生意人的机会与不易。
(图/unsplash)
夏弥说,身边许多同学都在聊搞钱和创业,而她从大一开始就想去广州、深圳、杭州这些城市,不为旅游,而是想去看看批发市场,广州的万菱广场、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深圳华强北,去看看这个看似鱼龙混杂,但顽强的、生气蓬勃的地方,它似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倔强地对抗当下消费主义社会的场域,时光在这里停了下来,于是一进这里,“自己也会莫名地热血沸腾起来。”
“我觉得年轻人开始摆地摊,和他们爱逛批发市场这件事多少有点关系。”有三年摆地摊经验的摊主阿庄,是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地人,从小跟着父母混迹于各大批发市场购买日用品。现在工作之余,阿庄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市集摆摊,偶尔比正职挣得更多。
阿庄说,很多外地人都只听说广州有十三行,其实这里还有很多门面不大但品类丰富的批发市场,藏在小巷子里。比如北京路仰忠汇对面,沿着高第街牌坊进去就是内衣裤批发一条街,而阿庄的妈妈从他小时候起就给他买这些低至几块钱的内衣裤,批发市场成了连接阿庄过去与当下的一个载体。隔壁不远就是鞋子批发市场,几乎所有日常所需都能在这些街巷里用极高的性价比淘到。“现在我朋友们来广州玩,我都是直接带去服装批发市场逛,几乎个个满意。”阿庄说。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图/视觉中国)
作为资深地摊主,阿庄最好的营业额是一天赚2000块钱,比他正职日薪都高出不少。他现在摆摊时还会同时开直播吸引打赏,又是一个赚钱渠道,有不少粉丝也表示想跟着他学习摆地摊。
阿庄觉得,如果想做,就别顾虑太多:“有很多网友问我要广州批发市场的攻略,大家对搞钱这件事还是很有热情的。通常我的建议是先过来走走看看。只要走出第一步,跳出信息茧房,你就赢了99%只做发财梦的人。”
冰城“凉”夏,餐饮市场演绎“热辣滚烫”
转自:哈尔滨日报
盛装服务员让食客沉浸式体验西餐。
深夜餐厅外食客不断。
外国游客在冰城欢聚。
阳台竖琴表演。
本报记者李佳琪文/摄
带着家人到楼下新开的烧烤店过“家庭日”,约上三五个好友去心仪已久的饭店“搓一顿”,街头巷尾的游客“听劝式”各处打卡冰城美食……夏日的哈尔滨是凉爽的,旺盛的消费需求则让冰城餐饮市场每一天都在上演“热辣滚烫”。
美团团购数据显示,6月以来,哈尔滨地区的餐饮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5%,很多餐厅一到饭点顾客就要等位,更有饭店一天能发出近500张排号单,烧烤店服务员上客高峰期忙得“一口水都没时间喝”……餐饮消费火热带动了城市的“夜经济”,后半夜的代驾订单同比涨幅近50%。
这个夏天,餐饮老板们想得更多,也试图走得更远。
饭店客流量持续攀升——
错开了晚高峰,到现场一看还得排队
“老板,前面还有几桌”“再加6瓶啤酒”“帮我加俩凳子”……在道里区一家烧烤店外,10多个人一边吃着店家准备的零食,一边等着店内的空桌叫号。“最近来吃烧烤的客人特别多,饭点时段我们经常是忙得连口水都没时间喝。”该烧烤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附近的饭店很多,最近生意都特别好。
“原以为早点来会有桌,没想到还是要等位。”肖女士带着母亲来到某餐厅为其庆生,特地选择16时左右到店,寻思怎么着也错开了就餐晚高峰,结果到店后还是排队守走了3桌客人才等到空桌。“餐厅工作日平均每天能发出100多个等位号,周末、节假日最多能发出近500个等位号。”小资太太(中央大街店)前厅王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店内增加了12张卡台,但还是不够用,每天都会有排号等桌的情况。一些客人在等餐位的过程中会购买店门口的“菠萝包”,平均一天能卖出600多个。
“6月份以后,饭店的客流量呈现明显上涨趋势。近期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同比上涨近15%。”南岗哈西周记味当家饭店负责人彭经理称,进入暑期随着各个学校放假,来就餐的学生也多了起来,饭店客流量还在持续上涨。
眼下,冰城餐饮市场异常红火,呈现“热辣滚烫”之势。行走于各商业街区或餐饮集中巷道,人们看到的是滋滋冒油的肉串、红彤彤的小龙虾、冒着泡沫的啤酒,听到的是炒菜锅铲相互的碰撞、干完一杯的激昂喝彩、机器里发出的“你有新的外卖订单”……白天到夜晚,餐厅门前总有等位的“长龙”,大排档里人头攒动,外卖骑手奔驰在街头巷尾。这些,成为冰城夏都最美人间烟火气的生动注解。
外地客寻“味”冰城——
入境游客持续增加,代驾频接跨城订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霓虹灯下的哈尔滨热闹非凡:街道两旁的餐厅里服务员忙前忙后,食客吃得津津有味,附近的文创与日用品店顺势延长营业时间招揽顾客……以餐饮消费为主的“夜经济”持续释放动能。美团团购数据显示,6月以来,烤串等夜宵品类的团购订单量,同比翻了近一倍。
“最近,来店内就餐的顾客中70%是外地游客。”中央大街塔道斯西餐厅行政总厨侯宇伦告诉记者,来店里的顾客经常会与店内服务人员攀谈,从口音以及打听周边“好去处”等细节可以看出,哈尔滨西餐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消费体验。
美团团购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异地用户贡献的餐饮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75%。东北菜、俄餐、烤串是异地食客热门消费品类。其中,以俄餐为代表的哈尔滨西式料理对异地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近一个月相关团购订单量增长超105%,增速明显快于其他美食。
“今年明显感觉来店里就餐的外国游客多了。”哈市多家餐饮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冬季旅游旺季过后,境外来哈的游客未见减少,盛夏时节,更多外国游客持续涌入冰城,打卡景点、消费美食,感受不一样的城市底蕴。携程平台数据显示,6月以来,哈尔滨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23%,环比增长16%,入境游客主要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其中,韩国游客占比20%,数量最多。
餐饮消费迅速带动周边行业消费需求。“晚上哪有闲着的时候,后台总在推送周边订单信息,最近这一个月可真是忙坏了,明显感觉到客户里外地人多了。”代驾司机王洪泽师傅专门接夜间代驾订单,他发现,虽然6月份阴雨天比往年多,大排档出得少,但总体订单量却没有减少。e代驾数据显示,6月哈尔滨代驾订单量涨幅同比超30%,加上欧洲杯开赛,6月份夜间0点后的订单同比涨幅近50%。
不久前,凌晨两点多,王洪泽接到一个目的地是佳木斯的订单。“我一路喝了两罐红牛,早上6点多到的佳木斯。”这一单他挣了1000多元,之后特意买了高铁票返程。他告诉记者,今年入夏后,哈尔滨文娱活动多、氛围好又热闹,很多外地市游客开车带着朋友来冰城游玩、品美食,有着急第二天回去的就会选择代驾服务。王洪泽最近接到的代驾订单,标注的目的地还有肇东、双城、阿城等。
“花式宠客”拉近距离——
上表演、“定制”新品、送特色,
用“烟火钥匙”打开更多扇“门”
面对逐渐攀升的客流量数据,冰城诸多餐饮机构正紧抓手中的“烟火钥匙”,试图打开更多扇“门”。
“我们几乎每晚都会在店外二楼阳台进行乐器表演,涵盖竖琴、小提琴、萨克斯……”塔道斯西餐厅侯经理称,一方面是想吸引客流,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市民、游客带来多样化的感受。“有时我们的乐器表演会在餐厅中进行,经常会带动来就餐的市民、游客进行互动,每次都能得到顾客的热烈掌声,气氛非常好。”
更多餐饮机构则从“温度”入手,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提升游客情绪价值,努力在这场“烟火升腾”的氛围中拔得头筹。
“店面离着中央大街近,这段时间每天到店游客不断,其中包括大量南方游客,所以我们今年有针对性推出了9个新菜品。”小资太太王经理称,很多南方游客偏爱甜酸口味,希望通过新菜品更好地满足南方游客的味蕾。
为让游客尝到特色,餐饮机构没少“动脑筋”。“我们冬天的时候为游客赠送了东北特有的冻梨、冻柿子,他们很喜欢吃。”周记味当家彭经理称,他想让游客在夏天也能尝到不一样的冻梨,所以最近正在研究推出特色免费的冻梨汁,为到店市民、游客送去夏日的清凉。
正当一些店家通过推出小份菜,来满足南方游客“小份量、吃多样”的诉求时,另一部分店里则开始卷“增值服务”了。“我们店离哈西客运站特别近,经常会有游客拉着旅行箱来就餐,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不方便可以把箱子寄存在店里。”南虾北调虾蟹馆李经理希望在餐饮主业之外,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有温度的帮助”。
这些,正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游客与这座城市的距离。“小行动”折射着“大作为”,也为餐饮消费增添新引擎,为冰城旅游擦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