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 11:49:45|已浏览:45次
北大方正人寿12年首换总经理,平安老将韩光接棒, 经营困局待解 大额存单要靠“抢”,储蓄国债“一债难求”,3.0%人身险陆续停售……利率“1时代”,“钱袋子”如何打理?|存款利率|银行理财产品,
北大方正人寿12年首换总经理,平安老将韩光接棒, 经营困局待解
本文源自:时代周报
出任临时负责人6个月后,韩光正式晋升为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
8月14日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批复信息,核准韩光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韩光是一名平安老将,在平安人寿任职近28年,曾任公司副总经理。今年2月,韩光出任北大方正人寿临时负责人,如今顺利晋升为总经理。这也是北大方正人寿12年来首度调整总经理。
据最新的偿付能力报告,北大方正人寿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5.82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也有所下降。公司最近两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D,偿付能力不达标。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北大方正人寿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是保障保单持有人权益的关键。一旦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监管标准,保单持有人权益可能难以保障,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基础也可能动摇。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会要求公司迅速提升偿付能力,以确保保单持有人利益不受损。
韩光出任总经理后,将如何扭转北大方正人寿经营困局,解决偿付能力等问题,备受业界关注。
平安老将韩光接棒,执掌北大方正人寿
北大方正人寿正式迎来新任总经理,平安老将韩光接棒。
今年2月5日,北大方正人寿公告称,自该日起,李平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韩光被任命为临时负责人。8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核准韩光担任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的任职资格。韩光现任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
韩光1968年出生,毕业于河海大学,此前供职于平安人寿近28年,拥有丰富的保险行业管理经验。韩光于1996年10月加入平安人寿,从基层岗位逐步成长为高级管理人员,曾先后担任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总经理、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平安人寿南区负责人、平安人寿南区总经理、平安人寿副总经理等职。
“韩光全局驾驭能力强,业绩突出,具备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开拓能力。”北大方正人寿在官网如是评价。
这也是北大方正人寿12年来首次调整总经理,李平自2012年9月18日起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截至2024年2月卸任,任职已超11年。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方正人寿与中国平安有着紧密关联。北大方正人寿控股股东为新方正控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方正控股”),持股51%,不存在实际控制人。穿透股权后,中国平安为新方正控股的间接控股股东。
图源:北大方正人寿偿付能力报告
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曾在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平安人寿将对北大方正人寿深度赋能,从产品、服务到人才、管理、IT等方面全面赋能。
上半年亏损5.82亿元,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
韩光出任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后,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少。
近年来,北大方正人寿陷入亏损困局。2023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达48.59亿元,同比增长近16%,但全年净利润亏损达14.39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96亿元,净利润亏损5.82亿元。
北大方正人寿偿付能力也面临严峻挑战。2023年9月,北大方正人寿增资17亿元,注册资本从28.8亿元增至45.8亿元。2023年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显著提升,从2023年9月末的负值分别提升为88.05%和142.64%。
然而,2024年,北大方正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再次出现下滑。截至上半年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71.7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24.72%。据公司预测,2024年三季度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将继续下降,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将降至39.6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将降至79.24%。
此外,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北大方正人寿的风险综合评级连续被评为D,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风险综合评级是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扩展,包括对不易量化风险的考量,如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北大方正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关于可资本化风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但受指标时间维度等因素影响,可资本化风险得分仍处于低位水平,公司将继续加强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管理。关于难以资本化风险,公司分解指标的管理职责,要求加强管控和自评估,持续改进和提升指标状况,对于薄弱指标,积极组织整改,并季度追踪改善情况。
周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监管机构深化差异化监管策略,保险公司需高度重视监管的整改指令。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公司内部应积极营造一种注重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的文化氛围,坚守风险底线,规范经营行为。
发布于:北京
大额存单要靠“抢”,储蓄国债“一债难求”,3.0%人身险陆续停售……利率“1时代”,“钱袋子”如何打理?|存款利率|银行理财产品
半岛全媒体记者 文鸿飞
7月底,新一轮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开启。在国有大行宣布降低存款利率后,股份行、城农商行亦纷纷跟降,存款利率已全面进入“1时代”。利率持续下行的同时,权益市场依然震荡不止,人身险产品已陆续停售,买大额存单更要靠抢,如此境况下,投资者该如何打理“钱袋子”才能收益和安全兼得?
■市场热点
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大额存单、国债等一单难求
7月25日,6家国有银行集体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涉及活期、定期、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全部存款类型,下调幅度为5个到20个基点不等。其中,1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分别调整至(邮储银行为)、、。在国有银行宣布调整存款利率后不到一周,12家股份制银行也已全部完成存款利率下调。统计数字显示,降息后,18家银行(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三年期存款利率普遍在2%以下,仅有个别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在2%以上。
如此境况下,收益和安全兼得的投资产品变得更紧俏。数据显示,2024年6月,大额存单数量环比大幅下降。大额存单更是要靠“抢”。
8月13日6:00,记者登录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青岛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大额存单有额度的银行利率大多已经下调,利率高的则不容易抢到甚至售罄。其中,平安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大额存单均已售罄;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和青岛银行的大额存单额度虽然仍有产品在售,但利率并不吸睛。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在售的是20万起存的可转让的,存期分别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和2年期的产品,利息从到不等。
除利率高的大额存单不好抢外,近年来备受欢迎的储蓄型保险增额寿险也已开始陆续停售。8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显示,要分批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除了给产品仅留下一个月的销售窗口期之外,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执行。
另据报道,8月10日开售的2024年第五期和第六期储蓄国债(凭证式)虽然利率下降20基点,但因仍高于部分银行同期限定存,仍“一债难求”。
■投资选择
有人利率下调也坚持存款
有人开始转投理财产品
上述境况叠加综合作用下,普通投资者们是如何做的呢?
虽然理论上讲,利率下调使得存款的吸引力下降,但采访中不少投资者表示,即便利率降到1%也要存款。“坚持存款不搬家,不买理财不买基金不买股票。”市民滕阿姨告诉记者。
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已开始另寻他路。“短债不香吗?”“外币存款利率5%不香吗?”网友AG青山直言,他已经将一部分闲钱买了短期债券,一部分换成了外币存起来。
记者采访中发现,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开始买理财产品。市民林先生表示,他发工资后都是直接把钱存到零钱包里。“利息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是存取方便,即赎即到账”。前些年热衷于买基金买股票的资深投资者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她开始转投理财产品。“买的以封闭期的固收+类产品居多,目前收益还不错,比股票和基金好太多了。”宋女士颇有感慨地说。市民方女士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近三年来,她饱受权益市场投资的苦,投资的十几只基金一“绿”到底,近来她偶尔有闲钱也都买了理财产品。“有收益,主要还是安心省心。”方女士说。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投资者可能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寻找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的替代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因其稳健收益的优势,会被纳入投资者的考虑范围。
■专家建议
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国债来稳定收益
面对当前情况,专家们有什么好的投资理财建议呢?
一国有大行的资深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如果不考虑投资者的投资经历和经验,单纯从产品角度来讲,现在是配置权益类产品的较好时机,因为许多优质权益产品的净资产收益率已达10%以上,分红率已经达到5%以上。如果考虑投资者的差别和经历,一般投资者还是适合稳定和确定性的产品,因为他们不宜承受较大波动。采访中,他还表示,当前的外币存款利率较高,遗憾的是,普通投资者的外汇是有限的,而且还要符合相关要求。另外,对于一些投资者买短债的选择,他表示并不建议,因为现在短债的利率也不高,不如直接买点货币基金。最后,他表示作为普通投资者,可逐步尝试基金定投,但前提是长期不用的闲钱,且能承受一定的波动。
一农商行理财经理则建议,普通投资者还可以抓住窗口期买些复利的增额终身寿险。此外,该理财经理建议,如果对未来比较有信心,建议进行基金定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在大额存单利率下调或者“断货”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国债来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