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15:10:57|已浏览:16次
抓娃娃深度解析:没懂的来看,原来这不只是喜剧,细思极恐啊 抓娃娃爆了,但“教育+喜剧”不是财富密码,
抓娃娃深度解析:没懂的来看,原来这不只是喜剧,细思极恐啊
文/叶秋臣
总的来说,《抓娃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暑假档喜剧电影。
笑点扎实且密集,即便反复刷也依然能笑出声来,细节之处的确做得很扎实,上一部如此受欢迎的喜剧应该还是《年会不能停!》。
从每场的上座率就能看出,观众对该片的观影热情空前高涨,沈腾和马丽认真合体的号召力确实足够强,收获的效果应该不亚于《夏洛特烦恼》的级别。
可见只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喜剧的受众果然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市场效益也相当可观。
《抓娃娃》正式上映后,票房目前已经突破8个亿,专业平台预测最终将突破37亿的数字。在点映时(7月13日-15日)的排片占比就已经特别惊人了,甚至比同期已上映的作品都要高。这番操作让我想起了去年同样是暑假档的《孤注一掷》,都是在正式上映前通过点映在腰包里揣着快5个亿的票房了。
其实这部作品的确拥有一些值得深度解析的内容,虽然故事的讲述方式通俗易懂,但在延展空间里多想几层,就能发现别有洞天。
笑着笑着,突然你可能就笑不出来了,这似乎也侧面印证了那句话——
喜剧的内核,本质是悲剧。
为了把《抓娃娃》这部悲喜剧讲清楚,我写完了下面的文字。
如果有朋友在观影后觉得存在没看懂的内容,也许叶秋臣这篇深度解析的文章可以给你一个答案。
以下将涉及海量剧透,未观影者千万慎入。
1.关于主创
出品方中,不出预料地出现了“西虹市”和“开心麻花”的标签,说明《抓娃娃》的确是“西虹市宇宙”被盖戳认定的成员。
该片由闫非和彭大魔联合执导,这两位是老搭档了,当初的《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也均出自他俩之手。
都是东北人,喜剧嗅觉极度敏锐,票房成绩也有目共睹。
过往大家吐槽的《超能一家人》等等,虽然都打着开心麻花的旗号,但本质上从创作层面来说和上面两人没太大关系,闫非和彭大魔的产量其实并不高。
看得出,导演们很想将“西虹市”做成开心麻花的优质子标签,同时与那些同公司的烂俗喜剧分割开来,既能改善观众对这群熟脸的不好印象,也能做出个人的风格,算是一举两得。
闫非和彭大魔大多数时间都是合体创作,想看优质喜剧的话,别只是被宣传里的“开心麻花”就给忽悠了,在导演和编剧栏里找到他俩再买票也不迟。做监制的话大概率是送个顺水人情,可以看看口碑再决定。另一部由闫非和彭大魔执导并编剧的是《全民狂欢》,依旧由沈腾主演。据资料来看启动时间很早,但豆瓣显示要2028年才上映,在这里狠狠期待一下吧。
另外还有位幕后功臣,就是编剧林炳宝,他同时出现在了《西虹市首富》和《抓娃娃》的编剧名单里,可以说是西虹市宇宙的御用编剧了。
沈腾饰演马成钢,设定是伪装成穷人的富翁。
表演一如既往的稳,出场就让人想笑,他真是为数不多能把尴尬剧本演出开心效果的喜剧演员,难怪被称为票房保证呢,这话不算夸张。
马丽饰演马成钢的太太春兰,当她端着咖啡和雪茄走出来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平衡了那种环境和行为的违和感,这也不是所有喜剧女演员都能做到的,至少在内娱还没有几个可以同马丽相比。据传,当初《西虹市首富》的女主角本应也是马丽,如今《抓娃娃》算是填补了这个遗憾。
沈腾和马丽的化学效应是真妙啊,应该多选一些好剧本继续合作。
大小马继业分别由肖帛辰和史彭元饰演,前者是导演闫非的老乡,都是吉林人。后者是导演彭大魔的老乡,都是辽宁人。史彭元此前参演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均出自辛爽导演之手,辛导也是吉林人,这个圈仿佛是东北高质量影视剧幕后的团建。
萨日娜出场时,躺在那里的画面与《人世间》完美联动,剧情也是相似。只不过在《人世间》中是真的病了,而《抓娃娃》则是装病。
观影过程中,还看到许多来客串出演的明星,比如贾冰。
当贾冰与沈腾同框对戏时,你能感觉到这俩人的喜剧细胞数量差距很明显,贾冰几乎是被碾压了。
在更喜剧的演员面前,表现自然就变得普通了很多。
不过他这个贾总的角色从事汽车养护行业,倒是与《飞驰人生2》梦幻联动了一把,同样也是沈腾和贾冰合作的戏。
贾总儿子的名字叫“启强”,又与他参演的《狂飙》互动了一把。
2.关于笑点
我属于那种笑点很低的人,所以基本上除了后半段之外,几乎都咧嘴笑到停不下来。
以下仅分享从个人角度觉得有意思的剧情,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
第一次爆笑,是幕后团队精准安排马继业与外国友人的偶遇,目的是为了锻炼英文口语,关键是必须照着课本内容念,忘词了还要提示。
邻居全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马继业的书都经过精心挑选,连平日里的聊天也全是知识点。
买菜是熟悉英语单词的过程,买肉是熟悉数学计算的过程。
姥姥姥爷来看孩子,被迫换上粗布麻衣,没想到竟能在头发里藏零花钱。
孩子学习时,马总夫妻俩用书挡着在背后偷刷手机。在父亲提到“看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后,马继业立刻合理提出疑问“咱家人都喜欢看书,怎么还这么穷”。
整个老房子都改造过了,敲敲橱柜后面的板子就有专业厨师来接应,原材料送进去菜就已经做好端出来了,可见吃到嘴里的原材料都是好东西,比如海参要剁碎了当成蘑菇来吃。
估计是马总要出差,所以一家人演戏搞送别,马太太拥抱时还不忘口头提醒爱马仕的包包。后来孩子为了赚钱去捡垃圾,她大发雷霆后也是通过这个包包的礼物立马气消了。
马继业把生活费买了平板电脑后又退不掉,所以买菜钱也没了,只能带着妈妈和奶奶去“还得捞”火锅,蹭免费的小吃。有人让位置给他们,马继业还想多排一会儿的号。后来三人仓皇而逃,奶奶跑起来时直接拎起了轮椅。
当马继业发现漏洞之后,朋友给他脑补了一场大戏,妈妈出G了大款,结果被奶奶撞见,所以S因有可疑。
跟踪之下,马继业发现了马家的大别墅豪宅,马总夫妻俩为了掩人耳目将此处伪装成工作单位,他们变成了保洁人员,让真的打工人穿上豪华的衣服当老板,反差感很强。
看模拟考成绩的时候,跟扑克开牌似的,紧张氛围也渲染出来了。
给李老师办假葬礼那段,表示要“躺好最后一班岗”,全体人员整齐上眼药水,好几次都差点穿帮。
因为知道那是假的,所以每场戏都特别逗。
可在李老师忍不住哭出来的时候,我又忘记了自己脸上的泪水是因为笑,还是因为哭。
还有一些文字梗,比如抱盒和头七。
不过你还是能发现一些和笑点无关的细节,比如马继业背的书包其实并不算便宜,但主打一个轻便低重量,应该就是怕他被压到后身高不达标吧。
3.关于剧情
一开始,在没有完全了解故事情节之前,我以为《抓娃娃》会与《起跑线》里的做法有点相似,富豪们为了让孩子去上好的学校,所以才勉强蜗居在老破小的房子里。
但《抓娃娃》巧妙地建造出了一座陋室豪宅,乍看上去是一个贫困的穷人窝,实际上衣柜中的机关之下却是别有洞天,马总通过钞能力在地下打造出了高级的战略指挥部,目的就是为了把小儿子马继业培养成能够继承自己公司的接班人。
家财万贯,何至于此?
因为大号练废了,只能把小号认真养好。
马总的大儿子叫马大俊,不学无术,高考只有98分,花了几百万赞助费送去国外,交了一个声称是义弟的男性朋友马彼得。
就像《庆余年》中的范思辙一样,马大俊的一生都在追求父亲的认可。
这个人物其实令人很感慨,他出场时只为了给弟弟吃点好的,再认真洗个澡。即便对方连爸爸都不让叫,只许称一声马总,他也总觉得只要两个人还有钱的联系,那父亲就还认自己。
马大俊每次都是在向马总要钱,但他缺钱吗?
他的信用卡可能都没有额度,也并不缺钱,为什么频繁要钱?
因为“钱”是他与父亲唯一的联系。
曾经的马大俊,肯定也像2岁的牛牛那样,被给予物质层面极大丰富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知道了有钱的好处。
但他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啊,是谁教他有“钱”的重要性呢?
当然是马总。
马总第一胎没有经验,以为自己小时候过着贫困的生活,所以在物质上便尽可能去满足下一代。
结果他发现做错了,马大俊长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样子。
马总的脑子也不知道怎么做成那么大生意的,照着与自己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养,结果必然是背道而驰啊,大俊注定会是与你截然不同的存在啊。
另有一个让人觉得有些讽刺的点,就是在马继业被绑架的时候,亲生父亲都选择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反而是继母表示大俊绝对不是坏孩子。
电影很善良,最后的结局给了马大俊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让他终于不再执着于受到父亲的认可。
马大俊的结果,让马总发现“钱”是重要且关键的影响因素。
于是,他下决心让第二胎在拥有富养的条件下依旧要极致穷养,重金改造并升级了自己小时候住的老院子。
马成钢这回的初衷绝对不再是弥补式养育了,而是想复制一个更成功的“马成钢PLUS”出来。
所以,在自己已有的能力基础上,还得再来个超高学历。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牛牛变成了马继业。
一个大老板的生活全围着小儿子转,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参与度的确大大提升了,他们看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都会感到惊喜,算是意外收获吧。
马总还斥巨资在老房子地下建造了战略指挥部,请了一批人来制定五年计划,衣食住行全部严格按照标准去操作,不惜一切代价要让自己的接棒人计划成功。
战略指挥部里请来了专家李老师坐镇,整个院子里所有邻居其实都是打工的,配合孩子的各项指标培养,尤其是“财商”。
所以在马继业说出“只要妈妈不洗头,我就能让水表不走字”的时候,马总特别欣慰,因为从“开源节流”的角度来看,儿子已经拥有了“节流”的意识。
先懂得省钱,再去学赚钱。
李老师必须近身观察孩子的行为,所以她摇身一变成了马继业的奶奶,还伪装自己的腿不能走,完全复制了当年马成钢的处境。
早期的孩子确实很懂事,生活自理能力都很优秀,就是因为家庭环境稍有自卑。
但马总坚持,认为自卑也是重要的奋斗源动力。
为此,他不惜让儿子专门去体验失败的痛苦,让马继业自己找方法去弥补因买平板电脑产生的亏空。
原则就是现在自己填坑,是为了未来不掉坑。
马继业本想利用七天无理由退换的方法开开心心玩玩切菜游戏,但没想到还是被马总暗算设计了,平板电脑泡水不能退。
为了给奶奶买药,马继业只能去捡空瓶子,甚至去垃圾桶里找。
更绝的还要在极端条件下考验人性,全员观察马继业是否会偷小卖店匣子里的钱。
说实话,当马继业关上钱匣子之后说了句自己走了,我甚至都流眼泪了。
从观众的视角去看,的确满满的笑点。
可但凡有一秒钟代入马继业,都觉得像个悲剧。
从马总给儿子的脚上抹麻药开始,画风就有点变了,逐渐跑偏。
只是正好在笑的我们,没有及时察觉到这件事。
没错,甲级医院真的假极了,那也只是马总用来骗马继业不去长跑锻炼的手段而已。
但从那时候开始,马继业的梦想就被强行替换成了考上清北大学这一条路而已。
将一切可能产生威胁的因素都彻底清除,甚至连根本没有早恋风险的异性朋友也都早早送走了。
他依旧在监控之下学习考试,生活处处都是安排,而他就像《楚门的世界》中的主角那样,一直在寻求突破屏障的机会。
没有获知外界信息的途经,所以不知道自己爸爸是个富翁。
在各种的谎言面前,突然觉得孩子有点可怜,笑不出来了。
他在课堂上的那段话,讲述时刻被监视的感觉,察觉到世界与自己的互动,此时的我完全不像在看《小品的世界》时那样,能够咧嘴乐出声了。
马继业因为公开课上的言论被罚所以提前回家,周边监视的人根本没预料到品学兼优的人也能犯错中途离校,未能及时通报各方。
于是,就在这个下午,马继业看到了坐轮椅的奶奶正在体育场上打篮球。
回到家后,看到平时衣着朴素的妈妈突然穿金戴银。
他第一时间,是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掉入了平行时空。
毕竟,谁能猜到平日里守护自己的家人们,居然在下这么大一盘棋?
马继业越来越聪明,知识储备也越来越多,自然就不好糊弄了,于是在高考前整个计划就已经露馅了。
其实,剧情走到这里就不好笑了,但电影专门安排了一场假葬礼,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陪伴多年的奶奶强制下线,模拟考时分数超过700,顺利走入考场。
走入考场的那一刻,大概是马继业第一次逃开监控的人生。
自导自演的计划很好猜,因为从那个望远镜视角就猜出来了。
若真是猜不出来顺利考上清北大学,那岂不是“高分低能”的表现吗。
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孩子必然拥有着高智商,如果在这么多穿帮之下还看不出来,那才是真正的“笑话”。
一定程度上,马总培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才,只不过揭晓答案和秘密的时间比预期早了一些。
马继业的世界碎了,当他走进战略指挥部,看着墙上贴满了各种日记分析和微表情解析。
回忆里的一幕,不禁让人打了个寒颤。
爸爸,我的脚好了,能自己走了。
不,爸爸推着你走。
当马继业问出,你们两个是谁?墙上没介绍你们。
我真的很心酸。
马总一边尬笑,一边让儿子为自己是超级富二代而感到高兴。
还高兴?这样的真相,没有精神分裂就不错了。
这也就是国产片,放在国外去拍的话,大概率是顺着那条长长的走廊跑过去,义无反顾地跳下去。
那几秒钟,还没打开门的时候,我真的以为马继业要离开这个世界。
他想要自由,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
《抓娃娃》没有拍成悲剧,因为其内核被喜剧元素彻底裹满了。
彩蛋里的马继业,高分考入了体育大学,没落下什么心理疾病,只是看到路边的瓶子还是会兴奋,至少最后收获了快乐吧。
不管真假,至少呈现给观众的是快乐吧。
我忍不住想起了《小品的世界》里那句话,这个世界错了。
我想看看外面的那些观众,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开心,还是尴尬?
看完电影后,在哈哈大笑之余,叶秋臣体会到了一股深深的操纵感。
并不来自那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监控画面,也不是连厕所都没放过的狭小局促空间,而是那场为了制造笑点的足球比赛。
马总斥巨资安排了一场让观众气愤到极点,且纷纷扔瓶子表达抗议的足球赛,包场后捡瓶子再变现,顺利让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生活费的亏空补齐了。
从这场戏就看得出来,马总最擅长的就是“操纵结果”。
不仅是足球比赛的结果,还是人生命运的结果。
所以看懂了这个细节,才算是看懂了整部电影。
原来这不只是喜剧,细思极恐。
正是因为在喜剧的壳子之下,我们才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有钱有权的人,能够操纵竞技比赛结果,能够无视规则和隐私,能够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去找下属假扮成任何的专业机构人员。
他们可以是卖菜卖肉的,可以是你的邻居老师,甚至可以是医院的医生。
我原本只是沉浸在喜剧的氛围里,但却被体育场外两个真在捡瓶子的工人们用一句话敲醒了脑袋。
没个关系,你连瓶子都捡不到。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似乎每个人都是“马继业”,只是被监视的方式不同罢了,只是被操纵的结果稍有差异而已。
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谎言的世界里,甚至连找监视镜头的资格都没有。
看似明明白白的真真假假,又有谁能彻底分得清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通灵宝玉,太虚幻境。
谁人不是甄士隐?
谁人又是贾雨村?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发布于:北京
抓娃娃爆了,但“教育+喜剧”不是财富密码
来源:毒眸
《抓娃娃》的成功是孤例吗?
文|孟知了
编辑|刘南豆
盼望着盼望着,惨淡的暑期档终于等到了“救世主”。截止7月19日凌晨,电影《抓娃娃》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9亿人民币,沈马组合再度合体便出手不凡,猫眼预测其总票房超过37亿,已是争夺年度票房冠军的种子选手。
(图源:猫眼专业版)
不过,在票房一路走高的同时,关于本片的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有观众表示,假借善意为名的谎言下充斥着控制欲和自以为是的“牺牲”,使得本片看起来更像一部恐怖电影;还有观众认为它虽然看起来像育儿版的《楚门的世界》,同样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但纯属没苦硬吃,而且结尾和解也过于草率。
网友自制《楚门的世界》版《抓娃娃》海报(图源:微博)
教育是反映种种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当然也是影视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富矿。尤其是在国产片最近几年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教育议题更加是现实议题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理应有大量作品讨论。
但事实是,国产片中教育题材作品从数量上并不算多,从市场反馈上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与国产剧相映照对比的话,不难发现国产剧中让观众有印象的作品更多。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题材影视剧?从国产片和国产剧的源流里,不妨管中窥豹。
吃力不讨好
《抓娃娃》的故事并不复杂,无非沈腾饰演的富一代马成钢是害怕孩子在蜜罐里长大没办法成材,于是决定启动富人装穷计划,核心主旨仍是“要成器先吃苦”的思路。从片中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着孩子,这自是一番良苦用心。但对于儿子马继业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残酷。他人生的前十八年生活在一个被谎言和算计打造的世界里,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专业团队拿着显微镜研究;邻居是假的,常去的商店是假的,甚至就连情感关系都是假的。
对于观众而言,喜剧加上沈马二人的搭档是他们买票进场的主要动力,作为类型元素的笑点,电影的确是给到了,尽管显得更像“地狱笑话”。在一场重场戏中,扮演奶奶的老师假死,葬礼司仪还不忘点题,“你奶奶的灵魂在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的上空等着你”。笑点足够精准却也足够沉重。
青年马继业(史彭元 饰)(图源:豆瓣)
但教育+喜剧一定能成功吗?非也。除了《抓娃娃》,其它教育题材的国产商业片中,能做到口碑与票房双赢的少之又少。
这些影片阵容不可谓不雄厚,有如陈思诚、邓超、黄渤等等这样取得过票房成功的导演或演员;也并非没有突破精神,他们都希望突破原有父母用心良苦、子女不理解,最终双方和解的固有范式,并采用了喜剧或科幻的元素来嫁接,但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
《银河补习班》是邓超走出导演舒适区的一部电影,他在片中反思了应试教育,但设置上却主题先行,各类故事情节仿佛都是预定框架下的填充物,而非依托剧情发展自然派生出来的。明明片中出现的应试之路都是观众亲身经历过的,但影像化的结果却毫无共鸣,反而因为似是而非,让人非常尴尬。
邓超饰演的父亲尊重孩子的选择,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孩子所遭遇的困难与危险客观上也是这位父亲所造成的。任素汐扮演的母亲代表的传统教育方式固然有其问题,但这不代表作为对立方的父亲教育方式天然具有正确性。而扑面而来的金句,如“儿子原谅我,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当爸爸”等等,让影片的说教感更加严重。
而《外太空的莫扎特》更是成为陈思诚执导筒以来评价最差的一部电影。片中爷爷与父亲的代际矛盾被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爷爷拒绝父亲的音乐梦,父亲最后又压制了孩子的天文梦,最终这些矛盾由一个作为他者的外星人所化解。
作为一部儿童片,它在受众群体上明显还没太想清楚——面向成年人观众显得幼稚,当宣传方向变成献给孩子之后,孩子们也不买账。
去年上映的电影《学爸》,当中“鸡娃”的父亲黄渤则是被在充满焦虑的情况下,被迫跟随其他家长一同卷起来,之后历经种种最后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最终在暑期档的高热大盘下拿下6.14亿票房,也算中规中矩。
受限于电影体裁,为了更大程度扩大受众群体,主创们纷纷加入其他类型元素以增加吸引力,但要么贪多求全,导致漫无重点,反而过多的陈旧剧情相当影响观感;要么简化故事线,希望通过视觉效果作为主打,但缺少剧情的依托,视觉效果的呈现只会大打折扣。
此外,无论是出于票房还是其他考虑,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让孩子走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并无令人信服的铺垫和与剧情的直接因果关系。《学爸》中最后孩子还是顺利入学,只不过是通过机械降神的方式,并非最完美的选择。
一去三十年
如果说电影在展示教育体裁因为时长原因只能尽力增加戏剧冲突和堆积类型元素的话,那么电视剧用更长的篇幅可能更适合展示代际关系中彼此的相爱与疏离、难以言说却无处不在的情感拉扯。尤其是教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是家庭伦理剧下的一个分支,更大的容量才能支撑它去描绘一点又一点“鸡毛蒜皮”。
只不过,教育题材虽然能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现实达成共振,但单论作为类型剧本身,教育剧的发展则谈不上一帆风顺。
1985年播出的《寻找回来的世界》,被认为是中国内地教育类电视剧的起点,该剧讲述了工读学校的老师如何拯救学校“问题少年”的故事。到了90年代推出的《十六岁花季》《十七岁不哭》《花季雨季》等,这时教育题材的剧集多和青春挂钩,叙事主体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师生主线,而是开始展示青少年内心独特的世界,成长的烦恼以及懵懂的情感。
2002年播出的《十八岁的天空》,在题材和人设上模仿了曾红极一时的日漫《麻辣教师》,保剑锋饰演的古越涛展示出了一种与学生平等的亦师亦友关系。而在当时那个偶像剧的全盛时期,剧中朦朦胧胧的感情描写也足见真诚,成为了当时的爆款剧目。只不过时间走到这里,教育剧在国产剧中的比例仍然偏低,市场上的主力仍然是古装、军事和家庭题材。如《十八岁天空》一样的成功,长期难以复现。
再往后,讲述校园的剧集基本上变成了青春恋爱为主,教育是一种背景,但它只是谈恋爱同时的压力与调剂。
《十八岁天空》剧照(图源:豆瓣)
所以,真正讨论教育的场景从校园往家庭转移。国产教育题材剧真正的勃兴则是2010年前后,即二胎政策逐步颁行之际,2012年之后,教育题材的剧集才开始重回大众视线:2012年出现了以育儿故事为核心的《小儿难养》;2013年有了面临小升初的《孩奴》,和以探索别样父子情的《小爸爸》。只不过,在“严父慈母”的传统叙事被解构之后,“虎妈猫爸”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窠臼,成为影响至今的剧作新八股。
在2019年,教育剧迎来了一波爆发,《小欢喜》、《少年派》等剧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各家制作公司也纷纷在这一题材上发力。究其原因,除了电视剧题材越来越受限的大环境因素之外,可以将阶层差异、代际矛盾、校园青春结合起来的教育剧有着明显的创作空间,而且与现实生活贴合度更高,也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去年的教育题材剧《鸣龙少年》,创造性地将教育话题从家庭搬回了校园,校园不再是恋爱的容器,高考终于有了过程而并非只有结果。
但在创作的大面上,这类教育题材还是有不小的局限。其一,影视行业的创作者在教育方面的经历较难与普通家庭产生共鸣。此状态与很多职场剧的写作偏离现实是异曲同工的。
其二,教育题材在立项层面有诸多困难,这样是国产片从产量上相对较少涉猎这一题材的重要原因。毒眸曾在参与创投活动时见到有创作者拿出教育题材的项目,但在座的“行业前辈”们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教育题材难过审的现状,建议创作者做好心理准备。
客观上有困难,但主观上还是应该竭力争取。
《小别离》、《小欢喜》的导演汪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是一个特别宽泛的话题,没有绝对的对错,还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且他拍摄教育剧,也并非要解决什么问题,抑或提出什么观念,只是希望把现实呈现给观众,引发更多讨论。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地位天然不平等,但如果置于戏剧冲突之中,两者间不应该是单方面控制和教育,而是互相影响以期共同成长。而无论是“父母皆祸害”,还是“子女都是白眼狼”的剧情设置属于将极端个例上升到整体,虽然可能会短暂切中一部分观众的喜好,但在热闹的宣发之后,也就不剩下什么了。基于现实生活的体悟和精炼,让戏剧冲突服务于故事而不是相反。毕竟,真诚踏实的情感与剧情自有其万钧之力。
与《抓娃娃》有着类似情节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走的比前者更远些。同样是白手起家的父母为了择校被迫装穷,在贫民窟与邻居的交往中这对父母也获得了成长,在自己的孩子顺利被选中之后,却无意间改变了另一个真正贫穷家庭的未来。虽然结尾男主良心发现,放弃入学名额的行为仍近乎童话。
《起跑线》剧照(图源:豆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的丰沛与完整,现实意义上的成功并非是其唯一指向。那些最经典的教育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等,主人公最终都未能赢得当下的成功,但他们同样留下了走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