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11:50:18|已浏览:72次
盘点美妆科技树:护肤品未来技术路线之争 揭秘小红书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
下面给大家讲解“盘点美妆科技树:护肤品未来技术路线之争 揭秘小红书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的知识,本站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哦!
温馨提示:本文章素材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聚合(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只是一个免费信息分享网站,文章仅供阅读参考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196594267@qq.com 核对后马上删除,谢谢!
盘点美妆科技树:护肤品未来技术路线之争 揭秘小红书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
盘点美妆科技树:护肤品未来技术路线之争 近年来,有两股力量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国护肤品行业的技术格局,也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以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活性功效成分、生物合成等领域在源头影响了化妆品创新与发展。 另一股力量,是以循证医学、皮肤科医生为代表的皮肤科学,在功效原料筛选、临床数据及功效宣称、新品牌创立等方面对行业的全面影响。 这三种路线与力量彼此影响,相互交叉,进一步丰富了化妆品行业的产品和技术逻辑。 同时,这也让中国化妆品行业有了技术流派与路线之争,不同流派间难免会有冲突和竞争,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个“八卦”,借以可以一瞥中国化妆品行业护肤品技术的走向与趋势。 护肤品的边界在哪里? 1、化妆品的“正统”路线:涂抹遮瑕为主的精细化工路线 一直以来,化妆品都是基于精细化工的日用领域的应用。 1986年3月6日,化工部统一精细化工产品的口径,共11个产品类别,其中第10项:化工系统生产的化学药品(原料药)和日用化学品。 自此,化妆品有了正式的工业归属:精细化工行业的日化门类。 不少日化人把行业分为大日化与小日化,即满足大众基本生活所需的洗衣粉、洗涤清洁产品,以及满足“小部分人群”更高生活品牌的护肤、彩妆等化妆品。随着中国迈入“共同富裕”时代,化妆品也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生活所需。 基于精细化工分类的化妆品,作为小日化的普护产品,成为基础的保养类产品,更多的是基于遮瑕、修饰、补水保湿等的基础功能,而其技术则基于对配方的持续打磨,对肤感、香味等精妙的组合,这是护肤品行业的基础大盘。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化妆品的备案产品中,滋润、保湿、补水是数量最多的三类。 所以在1999年11月颁发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定义,化妆品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黏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这一概念是我国化妆品生产和应用行业中所认同的权威性概念。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正统”的化妆品工程师坚持化妆品不应该有太强的功效,对成分党也抱有警惕的心态。包括一些经典品牌的创始人、有历史的化妆品代工厂认为化妆品就应该是一个基础的保养产品,认为追求功效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走火入魔”,因为“皮肤真正有了问题,不是化妆品能解决的,而是应该去医院”。 而“很多成分都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也不清楚长久使用比如10年20年周期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能贸然冒进”。在这一批工程师眼里,国家对药妆的打击,对特字号械字号以功效宣称的强监管,也被认为是对这一派的支持,“严守护肤的边界”。 近年随着成分党、功效护肤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开始转向具有更强功效的道路。 护肤品与药的边界被模糊了。 “你想想化妆品和皮肤这个事,真正上升到皮肤病的很少,除了AD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常规的保湿等功能早在八九十年代就解决了,这类的基础护肤中国向来不缺。所以传统做膏霜的精细化工工程师,一味追求肤感和稳定性,认为化妆品就不应该吸收,就是涂抹。他们认为安全无效是最高境界,而且国家的监管人员来讲也是这样的,你别给我讲那么多的,本身就是一个修饰产品,你只要安全不出事儿就行。他们恨不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一个东西。” △皮肤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 但实际上,今天很多消费者因为环境及压力、肤质状况、加上不当的操作护理导致的问题性皮肤、还没有恶化为皮肤病的皮肤,这类人群占比是非常高的,比如敏感肌、痤疮,这是刚性存在的,都持续需要东西来解决。“这个中间状态不是由药来解决,普通的精细化工也解决不了,从科学和皮肤的需求角度来讲,功效品牌、部分皮肤科医生倡导的功效护肤、透皮吸收,都在解决这个中间问题。而且也由此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相对差异化。” 2、功效护肤:生物活性成分成为明星 近年来随着成分党崛起的明星,无疑是功效护肤品,他们首先对传统精细化工造成了冲击。 这一现象是背后,是2003年,国际科学界正式定义了“生物合成学”,同时随着生物工程与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彻底改变了医药行业,又进一步波及到化妆品。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方便地像搭积木一样,组织各种氨基酸、单糖成为多肽、多糖,进而合成各种蛋白质和糖蛋白,并且对该成分的组成做各种修饰、改造以增强其生物活性、降低副作用,并在细胞层面去改善皮肤状态。这是一个技术改变人体、改变行业的成功案例。 在生命工程和基因技术的基础上,生物制药先发走通的逻辑给化妆品行业带来了两个关键改变:首先是新原料、生物活性成分,由此带来了功效护肤的盛行,已经在化妆品行业成为流行趋势;另一个是“活性成分+透皮+高端制备”的完整理念,是涂抹式轻药物在功效护肤的新逻辑。 首先是有效,相对精细化工“安全但低功效”的基础护理,功效成为撬动消费升级的关键。 “(精细化工普护派)也没有问题,化妆品量最大的还是这些偏基础的材料,很多传统配方还都会用仍然有市场。但行业肯定还是要往功效方面去走。因为只有功效提上去了以后才有更高的附加值,才会有消费者更好的买单。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保湿,说白了你能卖什么价钱,卖不上价企业就没有利润。我认为功效护肤肯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因为目前国家出了这个法规,功效评价这些东西,(都是往这个方向去的)。” 彗搏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卢云宇博士跟聚美丽记者打了个比方:之前我们卖化妆品相当于在非洲卖鞋,因为大家都不怎么用化妆品,相当于大家都是光脚的,有基础护肤功能比如说保湿、滋养就够用了。现在就是不仅要卖鞋,还要比大家谁的鞋好,卖的是跑鞋还是功能休闲鞋,在这个时候你就要给产品更多属性,比如是美白的还是保湿,还是祛皱、舒敏?前面这个定语(美白祛皱)就是一个功效,对应的是某类活性成分,比如肽类、蛋白类、糖类分子以及他们的复合方案。 上海彦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洋介绍了“肽类”成分的原理,从科学角度看,肽的作用靶点都是很明确的,甚至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序列,它的特定序列就可以和皮肤上的特定受体或者是具体通路去结合,所以有很明确的功效,美白的就是美白,抗衰就是抗衰。 “我觉得肽这个原料未来肯定用的越来越多,价格会越来越低,导致它从一个贵族原料变成平民原料,各家企业都能用的起的一个原料。我觉得是未来的一个方向。目前一些拥有专利的多肽原料大都是把好几种多肽根据它的靶点作用不同组合在一起,属于组合物专利,并且有比较高的溢价。如果说你懂肽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去买复合的,你自己去买一些单独的肽,按一定比例的去调配,效果可能会更好,成本会更低。” 卢云宇博士介绍说,理想的生物功效原料能够具备相对明确的靶向机制,比如和特定皮肤细胞类型的特定受体、通路或者靶点结合发挥作用,且能够具备一定的透皮特性,比如说短肽、寡糖甚至核酸类的原料中源于自然灵感(Nature inspired)的成分是比较多的,毕竟氨基酸、糖和核苷酸是人体组成的结构单元和物质基础。比如,目前比较火热的护肤成分中,玻色因、甘油葡糖苷就属于单糖衍生物,而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则属于氨基酸衍生物,都可归为生物活性功效成分。 △功效护肤派的逻辑是活性物才是技术差异化的关键 卢云宇博士介绍说,化妆品里面用的原料基本上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基础原料,是位于金字塔最下面的基石,属于大宗产品,在成品里用量最大,但附加值较低,主要以规模化和产能取胜。第二类是功能原料,处于金字塔中间,承上启下,具备一些特殊性能。但这个性能不是指生物活性,而是诸如覆盖、增稠、促渗、油水分散等物理化学性能。第三类就是所谓的活性原料,处在金字塔最上层,贵但用量少。 前两类原料,几乎所有的化妆品成品里面都会用到,哪怕基础的膏霜水乳,决定了产品的剂型、肤感和体系,但第三类活性物属于锦上添花的非必需品,且被赋予功效以外的文化和艺术等溢价概念属性。当然,特定分子结构类别的产品可以横跨金字塔的不同层级,以氨基酸和肽类为例,氨基酸表活类原料属于第二类功能原料,而一些美容活性肽则属于第三类活性原料。 卢云宇博士认为,随着行业的发展,真正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出现在化妆品的功效和定义里面,是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契机点。“活性物不一定是刚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受到关注了,这是国内化妆品行业消费升级的一个体现。我们可以类比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和日本发展史,它们都是从最简单的遮盖滋养到有一些功能的。”从品牌商的角度讲,自身的定位也会越来越明确,面向的用户也越来越精准。而从原料的角度讲,把产品做得越来越有辨识度,数据越来越好,机制验证越来越清晰,科学的数据越来越明确,所对应的功效越来越好,就是顺应了这样的一个行业大趋势。“ 生物活性功效成分获得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青睐,皮肤科医生也开始关注功效护肤。“几年前,国内的皮肤科医生大多是主张‘成分负担论’,也就是推崇素颜,认为哪怕是传统护肤品的基础成分也只会加重皮肤负担,在给病人开完药之后,都会嘱咐一句‘这段时间先停用化妆品’。” 但现在大家都慢慢达成共识了,也就是有些皮肤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或者很多消费者发病后,通过吃药解决了,但轻微症状一直存在,又不合适继续用药。这个时候,就需要功效护肤品给皮肤维稳、去持续改善,也就是‘药效协同’才是最好的。在聚美丽主办的“皮肤科学百人论坛”上,几位皮肤科专业在圆桌对话上不约而同地说。 虽然皮肤科专家同意药效协同的理念,但很大比例的医生仍然对肽等生物活性物的功效抱有保留意见。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成分和药相比,功效强度有限;另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论文和数据尚不够扎实。 一位资深皮肤科主任告诉聚美丽:“主要是这些成分的研究时间太短了,像Pitera和玻色因,一个是宝洁SKII,另一个是欧莱雅的,其实没有太多长期的研究,研究就那么一两篇,都是他们自己公司发的,导致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多有效。在医生的认知里,最有效的东西都是刺激的,对于没有刺激的肽等,其功效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论文来说服医生们。” “就像肽,我认为他的效果还是不如VA、VC的,VA加到一个细胞里,会有几千个基因开始变化,而肽对细胞的变化有没有这么大,我是带着很大的问题。” 卢云宇博士认为,皮肤科医生在一线接触问题皮肤人群,能够非常直接地了解各类药物和活性成分的效果,而且有临床患者直接的反馈,知道是好是坏。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临床医生推荐的东西,大概率是经过患者反馈确实有效的产品。但临床医生的角色是“用”,而不是“产”和“研”,所以中间会有一定的错位,如果产学研接不上患者和消费者的需求,皮肤科医生就会面临无“方”可用的情形。这也是国内皮肤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难题。 医生首先对各种药物特别熟悉,又能够针对个体差异做很精密剂量控制和疗程指导,从效果上看一定是最好的。但化妆品毕竟是个消费品,无法做到一一定制,往往一个产品要普适成千上万的用户,强药效就对应着太强的刺激与过敏比例。消费者需要找到无效和强效之间的平台。 所以对于“药效协同”的具体路径,皮肤科医生与化妆品行业的工程师的出发点与角度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也造就了护肤品的第三条逻辑路径,那就是“轻医美+药+护肤品”的路径。 3、医生眼中的“轻医美+药+护肤品”逻辑 作为极大地影响了化妆品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皮肤科医生已经在两个方面改变着这个行业。 首先,他们在筛选原料、临床验证、解决皮肤问题方面成为功效成分的背后推手,而且自2020年开始,中国开始诞生皮肤科医生自创品牌,往往都是功效护肤品牌。 另外,随着医美、轻医美的流行,术后修复、舒缓等需求快速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市场机会。 前一个方向,皮肤科医生的护肤逻辑可以总结为“四个基于”,由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聚美丽之前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进行论述,这里就不再展开。这里就放一个总结图表: △皮肤科医生的护肤逻辑1,“四个基于” 而在后一个方向上,消费者对美的追求是希望时间更短、效果更直接,中高端用户自然会向医美迁移。而在这个场景里,护肤品作为日常的基础与维稳,让皮肤处于良好状态,成为医美前的基础、医美后的保障。 “日常的护肤品,一定要做的是保湿、防晒、抗氧化;如果出现痘痘、痘印之类的,则功效护肤来帮你解决问题。最后,由医美来做”特效“级的提升。这三者是这样的关系。” △皮肤科医生的护肤逻辑2,“医美的基础与补充” “说到医美和护肤品的关系,是不是医美发展之后雅诗兰黛的股票就会跌?我的理念是两者不是冲突的,而是互补关系。医美是一个boost,从效果上看,百分之七八十是医美带来的,但还需要护肤来填充和提升最后这百分之二三十的空间。当然之前可能100块都花在La mer上,现在80块花在了医美,这20块钱可能不花在La mer,而是花在新锐功效护肤品上了。” “可能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每年、每月、甚至每礼拜一次,吃完饭去打一下(医美)然后去上班,用仪器做一个extra。但不是说用了医美就不护肤,反而是做医美的人特别关注护肤。医美的效果是有周期的,是短暂的,可能是三年两年,之后会下滑。所以需要护肤品将皮肤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对提升皮肤对医美的接受度、术后的康复都会有帮助。而当你皮肤平时状态就不好,医美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次资深皮肤科主任告诉聚美丽。 对于这个方向的产品来说,肉毒素因为管制很严,包括干细胞直播被禁,这两块就不提了。但包括华熙为代表的玻尿酸、西安巨子的胶原蛋白、微针等透皮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每个品牌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技术逻辑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出发点,造就了化妆品行业今天不同的三个技术流派,大家笑称是“互怼”的三个流派。 △三方笑谈对方眼里的自己 事实上,三个流派并不是相互冲突、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共同扩充了行业边界,在不同的角度满足了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新需求、对美的更高追求。 比如,今天就很难再找到没有任何功效宣称的护肤品,而药物动力学、透皮渗透等医学专用名词在化妆品行业的提及率越来越高。 对于广大护肤品牌来说,完全流量导向、看市场上流行怎样的成分就跟随怎样的成分来创新产品已经不再行得通。 新阶段更重要的,是品牌们需要找到符合自己产品的技术路径,并且需要打造完整的技术逻辑、科学传播体系。 就如薇诺娜依托云南特有植物成分,通过皮肤科专家的临床验证数据,辅以功效、科学传播等,建立起了自己的完整逻辑与体系。 而华熙,通过引入国际上领先的功效新原料,在大规模生产制备、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大幅降低成本,以及将更多更好的功效成分引入新锐品牌,也建立起了自己的逻辑体系。 在新时代,只有通过体系对抗体系,用复杂战胜复杂,才能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你的品牌,已经有了自己的技术路线、完整的逻辑体系吗? 感谢接受采访的各位专家,很多内容为整合多位嘉宾观点,未能一一列出名单,再次一并鸣谢。 发布于:北京 “原价1299元的兰蔻面霜,如今72元到手”“原价899元的兰蔻精华肌底液,折后只用128元”……这是一些“小红书”平台官方认证店铺,正在售卖的一些自称为“临期打折”的大牌护肤品。 一些爱美女性平日“高攀不起”的产品,只需不足原价一折的价格就能“捡漏”。近日,多位消费者却投诉称,“漏”没有捡到,反而掉进了消费陷阱。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被投诉的小红书店铺,打着“临期打折”的幌子吸引消费者,并不能出示所售大牌护肤品为正品的佐证。甚至,有的店铺前一天被“清退”,第二天就换个“马甲”继续在该平台正常营业,小红书监管遭到质疑。 调查还发现,网络上存在大量小红书商家涉嫌出售假货的投诉,仅以“黑猫投诉”平台为例,收录的相关投诉就超2500条。多位网友质疑“小红书包庇店家”,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特价大牌“猫腻”多? 7月12日,来自广州市的巫女士在小红书“舞南方美妆好物优选”店铺下单了一瓶号称“临期”的兰蔻菁纯面霜(规格60ml),实付85元。“我之前在拼多多百亿补贴和丝芙兰线下专柜都有买过这款面霜,售价600多元或800多元,第一回看到价格这么低,就抱有了一丝侥幸心理。”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由于到手价与市场价有较大差异,前,她向店铺商家进行了多次确认。 根据聊天记录截图,该店铺客服解释:“咱们家产品是海外免税版正品,2025年10月到期,海南三亚发货,产品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有运费险,产品便宜是因为临期并且淡季特卖,请放心。”并明确向消费者承诺“支持验证”。 三天后,巫女士收到了包裹,拆开后却发现“不太妙”。其一,商品介绍页面的发货地是海南三亚,但包裹快递单显示由汕头寄来;其二,她通过小程序查询批号,显示面霜生产日期是2023年10月1日,过期日期是2026年10月1日,不仅与商家描述不符,且距离到期还有两年多,与“临期”介绍也不相符;其三,她对比了之前手头的正品,发现气味、包装等各方面的差距都很大。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面霜的塑封包装上贴了一个“海南离岛免税商品溯源码”。从巫女士向记者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到,该溯源码中间是一个二维码,下方则有“防伪标签涂层”,刮开后会获得一组“防伪密码”。用手机扫码后,会弹出一个名为“商品防伪查询中心”的网站,提示输入密码验证产品真伪。 消费者收到的兰蔻面霜,包装上贴有所谓的“海南离岛免税商品溯源码” 图/受访者提供 对此,业内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海南离岛免税商品的溯源码没有需要刮开的防伪涂层,且个人消费者即使扫码后仅呈现“暂无权限查看”。记者通过阿里巴巴平台查询发现,类似海南离岛免税商品溯源码有多个商家出售,产品真假难辨。 收货当晚,巫女士将上述问题反馈给店铺客服,得到的回复:“库房发错货了,给你发了好日期的,不想要的麻烦申请退货。”当进一步质疑疑似售假时,客服的语气突然转变:“你这样的我遇到过不说一千也有八百了,你奈何不了我,今天就把话放这里。”“我如果卖你799元,找我麻烦都能理解,可是我就卖个几十元,只是版本低一点罢了”……最后更是直接威胁“我保证你这一单售后退不掉。” 随后,巫女士在黑猫投诉平台发起投诉。多天后,小红书电话专员反馈称,无法证实其的面霜是假货,如果对商品不满意可以退货,补偿10元无门槛券。巫女士对该回复表示不满意,并质疑小红书涉嫌“包庇”商家:“虽然平台称无法证实是假货,但是平台也没有证明这是正品。难道小红书不应承担监管责任吗?” 换个“马甲”继续卖? 记者在小红书平台查询了“舞南方美妆好物优选”店铺,该账号为蓝V认证。营业执照信息显示为海口龙华闵××百货店(个体工商户),所属行业为零售业;在商品页面上,确实有兰蔻菁纯面霜(规格60ml)在售,到手价已更新至75元,已售数量为2017。当询问产品是否为正品时,客服的回复话术和上述一致。 然而,就在7月27日晚,记者再次点开面霜商品链接,却显示“当前商品违规,无法展示”,账号主页的店铺入口也消失不见。7月28日早上,该账号的笔记全部清空。就当记者以为该店铺或因投诉被清退时,该店客服却推荐搜索另一家店铺“Meeting好物优选”,并表示“这个也是我的店”。 难不成是换个“马甲”卷土重来?账号“Meeting好物优选”没有蓝V认证,也没有营业执照,仅显示店铺经营类型为“个人从事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但是,该账号的笔记风格和此前一模一样,都是打着免税临期的名义低价卖货,在售的兰蔻系列商品也非常相似,已售数量最高达670。当要求商家提供品牌正品授权证书或者正品进货渠道证明,客服的回答较为模糊,“肯定有,但不给看”“老板不在,我也就是个客服,没有这些”。8月12日,记者再次点击进去,发现该账号店铺入口也已消失。 值得关注的是,巫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我就是那个上当的人,买回来一眼假,对方也没出示品牌授权。”来自山东的李女士花费79元在小红书蓝V店铺“北风破美妆好物优选”买了临期特价的兰蔻菁纯面霜,最后只得凭借第三方平台鉴定证明才可退货退款。来自北京的方女士亦在相同店铺了同款产品,“目前还没退货成功,售后窗口也被关闭,正在等12315走流程处理。” 在小红书平台,这股“临期打折”风越吹越烈,已波及众多大牌。“原价1180元的兰蔻小黑瓶精华液临期到手88元”“原价960元的海蓝之谜精粹水临期到手99元”……类似的蓝V店铺不在少数,且涉及CPB、阿玛尼、雅诗兰黛、LAMER等知名大牌,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流量密码”,销量颇高,且过一段时间会以“短期清货完成”为由清空店铺和商品。 一位海淘代购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未开封护肤品的保质期一般是两三年,距离限用期不足6个月可算临期产品,但这个没有明确的规范界定。另外,临期商品的来源很多,包括库存积压、撤柜回收、内购会员运损、消费退回等等,也由此衍生出了不少山寨货。 “通常啥产品都有,品相很好塑封齐全,每天大量发货的,大概率假货居多;临期打骨折价的都是一些冷门产品,热销款是不会低到离谱的。”该从业人员还透露,像兰蔻菁纯面霜这类热销品,目前,2023年生产期的市场优惠价在850元左右,正常日期的折扣价也要1295元左右。 有认证也不靠谱? 据报道,2023年,小红书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3.12亿,同比增长20%。有数据显示,2023年3月至5月,入驻小红书的商家数量是2022年同期的两倍。另据小红书披露的数据,2022年以来,平台上的买手和主理人规模增长27倍,动销商家数增长10倍,用户数增长12倍。 如此红火的电商生意,多位消费者却质疑蓝V店铺不靠谱。据小红书“商业合作官方客服”表示,企业、个体户可以向平台申请认证为企业专业号,需要提供营业执照以及所申请认证的身份对应的资质文件,并支付600元认证审核费用。认证成功后主页会展示蓝V标识。而关于认证后的店铺是否有资质销售知名品牌产品、平台对假冒产品是否有相应的监管和处罚措施、是否存在“包庇”问题商家等情况,记者多次联系了小红书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时仍未收到回复。 经进一步调查发现,小红书售卖临期品牌护肤品的店铺,多为个人店和个体工商户店。根据《小红书平台入驻标准》,个人店和个体工商户店指以基础资质开设且经营单/多个品牌的店铺,但品牌资质为非必填项。记者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尝试填写入驻流程,店铺经营类目选择“面霜”,需要1000元店铺保证金和4%平台服务费,在此过程无需提交品牌授权书或者完整链路证明,亦可提交审核。 相较之下,其他电商平台对品牌折扣商品售卖,监管或更为严格。比如,拼多多平台上售卖打折的品牌护肤品,多为专营店或者专卖店,多家客服表示:“会把专柜采购发票等提供平台,才能参与百亿补贴活动,并支持采购链路验货。”京东平台上售卖品牌护肤品则多为自营官方旗舰店或著名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官方旗舰店,丝芙兰客服表示:“店铺首页会展示正品保障书,是平台已审核过店家资质后进行公示的证明。授权则属于私密文件,开店时已交付京东审核过。”此外,以兰蔻菁纯面霜(60ml)为例,两个平台的售价在1150元-2890元区间。 小红书估值下滑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小红书”“假货”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投诉超过2500条。不少投诉中提到小红书商家涉嫌售卖假货、投诉小红书不作为、消费者维权困难。有投诉者称,在到问题商品后,有的小红书商家甚至无法出示营业执照,小红书客服来电后却多次偏袒商家,拒绝提供商家信息,联系方式等。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投诉涉及的产品包括各种护肤品、彩妆、香水、手饰、奢侈品,等等。其中,美妆个护数量最多,已成投诉的“重灾区”。有投诉者直言,不会再次光顾小红书店家。 兰蔻是欧莱雅集团旗下的护肤品牌。针对上述反映问题,欧莱雅方面回复羊城晚报记者:“我们建议消费者前往品牌官方渠道进行选购。消费者可拨打400品牌关怀热线查询线上线下的官方店铺。同时,我们官方渠道销售的产品效期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平台标准。” 近期,有报道称,小红书多部门开启新一轮裁员,裁员比例最高达到20%。企查查显示,小红书目前完成了7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估值达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0亿元),较2021年E轮融资的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估值有所回调。不过,在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该公司的估值已经下降到1000亿元。 诚信是企业兴业之基。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让他们有复购的信心。或许,是小红书当下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律师说法: 平台对商家侵权应采取必要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广东道怡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旭辉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如店铺出现欺诈消费者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有权追回商品或接受服务所支付的款项,同时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要求经营者给予三倍赔偿。” 刘旭辉还提到,平台方对商家的侵权行为应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并防止损害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小红书平台电商学习中心《小红书出售假冒商品处理规则》,用户投诉并经平台认定商品为假冒/盗版后,商家在申诉期内(接到处罚通知后的7个工作日内)未申诉、经申诉仍不能证明该商品为正品,即视为商家出售假冒商品。针对情节一般的假冒商品违规,平台将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处理措施,如扣除店铺分、限制商品或店铺流量、冻结商品或店铺、对消费者订单进行退货退款处理、限制商品或店铺参加营销活动;情节严重甚至会清退店铺。 知乎平台一位简介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网友还介绍了一次在小红书平台的成功维权的经历:一位消费者在小红书平台某店铺的手链有明显瑕疵,但商家拒绝还款,平台客服也始终不予处理。后续,该消费者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将订单情况以及小红书APP运营主体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相关信息提供给专员。不到两天,在上海消协的介入下,消费者将瑕疵手链邮寄到小红书指定地址,最终获得退款,顺利维权。 (记者 黄颖琳 吴珊)
揭秘小红书大牌护肤品“临期打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