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典货源网!

免费发布信息

位置:万典货源网 > 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专题 >  乡村产业齐发力 振兴发展潜力足——“强三农 促振兴”系列报道

乡村产业齐发力 振兴发展潜力足——“强三农 促振兴”系列报道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10-09 08:58:41|已浏览:6次

乡村产业齐发力 振兴发展潜力足——“强三农 促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中央媒体看甘肃】从一碗麻辣烫看金融活水润“三农” 

乡村产业齐发力 振兴发展潜力足——“强三农 促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乡村产业齐发力 振兴发展潜力足——“强三农 促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三农”向好,全局主动。青海日报今起推出“强三农 促振兴”系列报道,深入宣传报道我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举措成效、我省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深入宣传报道我省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有力举措和工作成果;深入宣传报道我省推动水利领域建设助推“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深入宣传报道我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有益探索,为我省“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坚强的舆论支持。敬请关注。

西宁市湟中区服装加工产业。王臻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牦牛产业标准化的不断提高,到藏羊养殖技术的不断升级;从马铃薯、油菜、青稞等产业“强芯”的科技支撑,到高原冷凉蔬菜走向全国;从冷水鱼养殖不断做大做强,到柴达木枸杞品牌进一步擦亮叫响……放眼今日之青海乡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青海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始终坚持绿色长远发展,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从赋能高质量发展出发,围绕乡村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和青海特点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子。

示范引领,做优做精富起来

近两日,西宁市湟中区上五庄镇小寺沟村的第二批蒜苗即将采收上市,村党支部书记严龙告诉记者:“今年蒜苗行情好、价格高,一亩地预计有5万元的收益。”

去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示范村后,这个打响了致富金“蒜”盘的村有了更足的发展劲头,村民的腰包也更鼓了。

小寺沟村蒜苗产业发展只是我省乡村产业的一个缩影。我省不断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按照“农业+”多业态发展模式,在拓宽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上下大力气。

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的乡村花海如今已成为“全国十大网红花海”之一,每年吸引20万人次游客。作为我省第一批把乡村旅游产业做火的村庄,它的成功无疑为后来吃到乡村旅游红利的村子起到了良好引领示范;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长寿村的第二茬冷凉蔬菜正在出苗中,再过不久,这里的冷凉蔬菜将销往上海、广州、香港等地。随着这几年不断扩大省外市场,村里的群众不仅在家门口解决了生计问题,村子也因为蔬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从平菇试种成功到羊肚菌的订单不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下鹿圈村曾经几乎零收益的72栋温室大棚,如今已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村民自发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下鹿圈村的产业振兴探索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

……

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在青海,越来越多的小村庄依靠资源优势和创新发展走上了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

为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做优做精特色产业,今年,我省立足资源优势,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推动形成分工互补、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建设田头贮藏、预冷保鲜、烘干晾晒、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打造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和载体。

“通过打造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创建了一批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助力农牧民群众就业致富。”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1.7万个和2万个。全省各地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不断提升家庭农牧场和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建立了一批“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合发展体系,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

乡村产业的基础在不断发展的机遇里充满活力,一条围绕乡村振兴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线”越发清晰。

海东市互助县供港高原冷凉蔬菜种植。王臻 摄

以镇带村,特色产业亮起来

作为众多乳业企业的奶源地之一,西宁市湟中区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

每天早上,湟中区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的挤奶转盘都会准时开始工作,消毒、清洗、套杯等步骤的机械化挤奶既干净又卫生,并且会将已经挤完奶的奶牛转出挤奶位置,为下一头腾出空间,整个过程仅用9分钟。

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现代生产的理念让西堡镇的奶牛养殖实现了“牧草—奶牛—有机肥—牧草”有机循环,智慧化、信息化的养殖和饲喂更是让这个养殖基地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单体奶牛养殖项目,初步形成了由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奶制品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得益于西堡镇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湟中区的另一家奶制品加工企业——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所需的奶源也得到了保障。“现在我们从饲草种植到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公司负责人刘卫华告诉记者。

奶源在湟中区,加工也在湟中区,强强联合,不仅打通了奶牛养殖的上下游产业链,还锁定了项目收益,有效保障了联农带农成效。湟中区西堡镇党委书记商志刚介绍:“仅西堡镇的奶牛养殖,全镇入股的9个村,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8.8万元、脱贫农户年增收8.96万元。同时,将基地资产确权至所辖19个行政村,以镇带村,联农带农作用充分发挥,利益联结机制成效显著。”

以产业兴旺带动强村富民,在一个个村镇的产业发展中,乡村振兴展现出一幕幕新气象。

近年来,我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进一步稳固了乡镇主导产业基础,产值稳步增长,产业链条优化完善,联农带动机制更加健全,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得到提升,农牧民全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集群效应,振兴速度快起来

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孕育了青海不同的特色农牧业产业。伴随着牦牛、藏羊、油菜、青稞、高原冷水鱼、柴达木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品牌的打造,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青海农特产品。同时,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也为农民和牧户的增收提供了保障,而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仅是“青”字号品牌打造的核心力量,也是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从“三增三适”的科学养殖技术,到“圈窝子”饲草种植、活畜交易、牛羊屠宰、奶制品生产和粪污回收利用的“草畜粪肥肉乳”全产业链发展,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牦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民”的模式,不仅辐射带动牧户增收,也为本地企业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产品提质的同时,也为“青字号”品牌的不断升级贡献着力量。

随着我省逐步加大对牦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如今,青海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牦牛相关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1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直接带动农户2.51万户,集群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36万元。

产业竞争力来自产业集聚度,“握指成拳”才能迸发最大合力。2020年,青海牦牛产业集群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以来,之后的每一年,从藏羊、油菜到2023年青稞产业集群的入选,全省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产业在集群效应的推动下蓬勃发展。通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了原料有保障、生产有标准、加工有规模、基地有仓储、县域有市场、交易有平台、冷链全覆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共培育各类经营主体140个,直接带动农户约6.19万户,预计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可达到500亿元。

如今,行走青海大地,牦牛产业“畜”势勃发,藏羊产业效益凸显,油菜产业不断腾飞,青稞产业稳步前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号角齐鸣,聚澎湃之力催动“青字号”农业发展快车疾速前行……

(青海日报)

发布于:北京


【中央媒体看甘肃】从一碗麻辣烫看金融活水润“三农”

浓郁鲜香的油泼辣子、晶莹剔透的手擀宽粉……近段时间以来,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

天水麻辣烫的火爆,背后有店主多年苦心经营的坚守,有地方特色产业稳扎稳打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心浇灌。记者近日在甘肃调研采访,感受支撑一碗麻辣烫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金融力量。

真金白银 支持农业产业振兴

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火爆,“灵魂”调料甘谷辣椒迅速走红。

记者来到甘肃像山融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时,多名主播正在直播销售辣椒制品。

公司负责人王焕文告诉记者,公司辣椒制品销量占当地的20%左右,天水麻辣烫火了之后,日销售额从此前的8000多元增长到高峰时期的超过5万元。“以前愁没销路,现在愁没库存。”

一名直播主播正在销售甘谷辣椒。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摄

王焕文坦言,接住“泼天富贵”的背后,离不开银行的一路陪伴。

“公司成立不久就赶上了新冠疫情,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农行1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让企业喘过一口气。”王焕文表示,经过几年发展,公司业务已涵盖农村电商、农业服务、食品加工等方面,前年建立的辣椒订单种植基地已成为甘谷辣椒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

处于育苗期的甘谷辣椒。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摄

麻辣烫的精彩,食材与调料缺一不可。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天水麻辣烫中的金针菇、双孢菇等菌类菜品不少都是该企业生产的。2023年以来,农行甘肃天水分行累计为其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05亿元,用于购买菌种、经营周转。

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紧张工作。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一系列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包括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等。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60.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4.3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 创新特色金融产品

甘谷的辣椒、武都的花椒、定西的马铃薯……一碗麻辣烫,盛的是甘肃各地优质土特产。

今年2月,甘谷县鑫肥源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牛航杰从当地农行获得了20万元的“富民贷”,扩建6个大棚进行辣椒育苗。“往年辣椒苗主要供给当地,今年甘谷辣椒火了,订单来自兰州、定西等多地,260万株辣椒苗已经全部订出去。”

牛航杰告诉记者,今年的贷款额度从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利率也比较低,期限三年,不用着急还款,这很符合农作物种植经营周期。

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背后,是银行坚持创新驱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的探索。据了解,农业银行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推出的“三农”特色信贷产品达280多个。在甘肃,“马铃薯贷”“花椒贷”“蔬菜贷”等特色产品有力扶持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近3年来,农行甘肃天水分行投放辣椒产业贷款4337万元,累计种植面积2305亩;投放花椒产业贷款8.97亿元,覆盖种植户、加工企业、市场销售全产业链。

放眼全国,“茶叶贷”“智慧畜牧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等“接地气”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积极应变 满足金融新需求

金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有长期深耕的定力,也要有快速响应的能力以及面对风口的冷静判断。

“从早忙到晚,销售额翻了5倍。”在天水做了32年麻辣烫生意的伊甸园麻辣烫店主虎小玉疲惫中透着开心。

生意火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收单结算。农业银行提供的聚合码付款服务不仅帮助她把账理得明明白白,而且银行根据流水情况可以自动匹配贷款额度,随时满足资金需求。这让虎小玉心里很踏实。

消费者在天水市四合院美食城一家麻辣烫店门前排队等候。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摄

天水麻辣烫的火热,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产业。天水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村民朱天鹏准备将其开业20多年的五味子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他的贷款意愿被镇政府推送给当地农行后,顺利获批了90万元的“乡旅贷”,贷款期限5年。

“麻辣烫火爆催生了相关产业链企业的金融需求,金融服务要针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及时跟上。”农行甘肃天水分行行长林明说。

麻辣烫新店开业潮随之而来。“既要主动作为,用实实在在的资金和服务赋能地方经济发展,也不能盲目追逐风口,要把好准入关口。”林明表示,天水麻辣烫要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转化为品牌和产品,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枢纽,要冷静判断、正确引导,助力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谈及会不会扩大规模,王焕文说:“我们正在进行数据分析,若商品回购率能达到30%左右,说明客群比较稳定,后续会考虑加大投资。”

虎小玉正在着手办一家工厂。“把天水麻辣烫做成方便食品,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一美味。”

一碗麻辣烫,盛满人间烟火,是百姓对火热生活的真实追求,是一整条产业链的活力释放,也是包括金融在内的各方力量的全力护航。(记者李延霞)

来源:新华社

编辑:王学香 责编:朱旺 校审:张晋敏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