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典货源网!

免费发布信息

位置:万典货源网 > 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专题 >  人工智能为美术创作打开新空间 他是一位美术革命家,是中央美术

人工智能为美术创作打开新空间 他是一位美术革命家,是中央美术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10-04 12:17:39|已浏览:7次

人工智能为美术创作打开新空间 他是一位美术革命家,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奠基人,却在后来被排挤走,徐悲鸿对他一直心怀愧疚 

人工智能为美术创作打开新空间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马立新 宋泽华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1日 13版)

人工智能创作的山水画。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人工智能创作的“竹林”主题风景画。作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AI(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出现,AI绘画加速发展。AI绘画是继CG绘画(计算机生成绘画,即在平面设计软件辅助下进行绘画)、DSE绘画(数字特效绘画,即利用一整套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特效技术进行绘画)和VR绘画(虚拟现实绘画,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绘画,艺术家可使用VR设备在模拟的三维空间中作画)之后的第四代数字绘画。与前三代数字绘画相比,AI绘画在创作机制、艺术本体和接受美学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机互动协同创作

AI绘画建构出一种人与AI平台互动协同的新型创作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用户登录AI绘画平台后,只需用文字或语言简单地给出创作要求、风格趣味、主题意蕴,剩下的全部由AI自主完成。对普通人来说,这一创作方式具有无与伦比的便捷性和易学性。相较于前三代数字绘画,AI绘画对用户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的要求更低。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前两代数字技术,已在一定程度上扩增了大众的艺术创作权利,开启技术普惠之路,并分别孵化出以几何美学、奇观美学和互动美学为标志的前三代数字绘画,但这三种绘画方式,都需要绘画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绘画主体的范围有限。

随着AI时代的到来,数字绘画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从理论上讲,借助AI绘画创作模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可以画中国画,也可以画西方油画;可以画达·芬奇风格的古典油画,也可以画毕加索风格的现代油画;可以画花鸟画,也可以画山水画或人物画……如果对作品不满意,可以随时修改关键词,调整自己的诉求和主题,直到最终看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在AI绘画平台的赋能下,普通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创作出自己想得出的所有绘画类型和绘画作品——从技法上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AI画不出的。

在AI绘画中,用户更像是艺术创作的策划者、命题者、构思者和决策者,而AI平台则是这些艺术构思、艺术策划、艺术想象、艺术决策的具体执行者。这种新型的人机协同创作机制,不仅扩大了创作者的范围,也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美学风格多样化、大众化

AI绘画作品的美学特征较前三代数字绘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一,AI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我们在主流AI绘画平台上,既能看到大量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也能看到大量主观化色彩强烈的作品,还能看到大量稚拙、天真、自然风格的作品。这与几何美学风格主导的第一代数字绘画、奇观美学风格主导的第二代数字绘画和互动美学风格主导的第三代数字绘画截然不同。

其二,AI绘画作品的主流审美趣味趋向大众化和通俗化。尽管AI绘画作品中也有一些风格独特的作品,但其在整个AI绘画生态系统中并非主流,多数作品的审美风格都呈现出明显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这与绝大多数AI绘画平台的用户都是非专业画家有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掌握专业美术知识,都是基于兴趣爱好而在AI平台上画画。他们创作出的作品体现着大众化的审美。AI绘画不像传统绘画和前三代数字绘画那样更强调专业性,它更加通俗,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审美,更能表征大众的真实情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也更容易产生爆款作品。

其三,AI绘画作品中假冒伪劣和有害作品极少。这一特征与AI独特的算法机制有关。AI算法设置了三道防止生成假冒伪劣和有害作品的防火墙。首先,在培育算法时,使用的艺术作品都要经过精挑细选,此机制将所有有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作品剔除在外,保证供AI学习的艺术作品都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其次,作品输出时,凡是有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作品都会被AI系统自然淘汰,不会从输出端流出;最后,创作端也有防护机制,当AI接到用户发出的有违道德、法律的指令时,会拒绝接受指令。这三道AI自带的创作防护机制,最大限度地阻断了假冒伪劣和有害作品的输出。

接受与创作同源

AI绘画还有一个与传统绘画和前三代数字绘画大相径庭的美学特征——接受与创作同源。

根据上文所阐述的AI绘画创作机制,我们很容易发现,作为AI创作主体的用户主要是作为AI作品的鉴赏者存在,他们除了发出具体明确的创作指令,并不承担具体的创作任务。他们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都用在了对于AI瞬间输出的作品的鉴赏判断上。在实践中,鉴于很难一次输出就能满足用户的审美要求,AI很可能不断从用户那里接到修改指令,连续输出一系列作品,而用户要不断对作品进行鉴赏才能提出修改意见。这一创作即鉴赏的美学特征,与前三代数字绘画和传统绘画存在很大区别。在前三代数字绘画和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要想创作出一幅理想的“画中之竹”,必须先通过有目的的生活体验获得“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酝酿构思,进一步生成带着鲜明主体审美意识的“胸中之竹”,最后在适当的契机下,运用艺术语言、创作技巧和辅助工具(比如计算机),画出“画中之竹”。这意味着,在传统绘画和前三代数字绘画创作中,作品的创作环节与接受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些作品的接受对象主要是受众,而不是画家自己。

AI绘画之所以具有如此独树一帜的美学特征,根本原因是AI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赋予神经网络算法模型生成性,这是早期的决策树等传统AI算法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为了与前三代数字绘画所对应的几何美学、奇观美学和互动美学有所区别,我们将AI绘画所呈现的美学特征定义为计算美学或智能美学。

就目前的AI绘画创作生态来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尽管AI生成的绘画作品中假冒伪劣和有害作品很少,但具有较高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作品也不多。这一现象跟目前AI绘画算法模型设计上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

AI绘画训练所使用的大语言模型语料库均由人类设定,AI在训练中接触的信息都经由人工选定并进行了多次符号转换,也就是说,AI算法所学习和模仿的只是人类绘画作品的模式和风格。

人类艺术家创作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但人类艺术家创作除了学习和模仿同类作品的模式和风格外,还要学习和模仿生活、社会、现实和历史中的经验和逻辑,并遵循这些逻辑从事艺术创作。另外,人类艺术创作的一切灵感和动机都源于自身生命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艺术创作都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社会、现实、历史、人性的理解。因此,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无不打着人类思想情感的深刻烙印。当相关文艺作品表现出生活和人性的本质,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与之相比,目前的AI绘画算法模型尚未学会体验人类的生活,尚未洞悉人性与艺术的复杂关系,这恰是未来包括AI绘画在内的一切AI艺术要获得新的发展必须攻克的基础性难题。

(作者:马立新、宋泽华,分别系山东师范大学数字艺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

发布于:北京


他是一位美术革命家,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奠基人,却在后来被排挤走,徐悲鸿对他一直心怀愧疚

本文转自:人民艺术家杂志

在20世纪美术史上,有一些优秀艺术家尚未得到应有的认知和评价,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与其相遇相识,送去我们的问候与敬意。如果宋步云先生还在,今已年过110岁了,他已经走进历史,却依然与这个时代、与中央美术学院这所学府气息相连。拂去尘埃,还原其时代语境,追寻其艺术步履,方能找寻一个鲜活、完整的艺术家形象。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宋步云

宋步云(1910一1992)是中国早期油画、水彩画界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将西方绘画艺术、技法传播到中国的开拓者之一,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离休干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版画。

作为美术教育家的宋步云在经费拮据、校舍匮乏的艰苦环境中,为收回王府井帅府园校尉胡同的北平艺专校舍、购置多处宅院作为教职工宿舍、反对“南迁”、保护校产、发起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呕心沥血。他严格治学,悉心指导下一代,以治艺治学的专诚,超越了个人经历的不幸和人生坎坷,为我国美术事业培养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人才。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112期,内容有删改。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时代、家国与艺术,总是紧紧凝结在艺术家个体的创作与生活之中,宋步云也不例外。

《自画像》 宋步云 / 布面油画 / 64.5cm×53cm / 1946年

1910年,宋步云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他在少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在家乡读书时得到当地画家丁东斋的启蒙引导,放弃了父辈寄托的“平步青云”的夙愿,而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美术事业之中。

1928年,宋步云在潍县文华中学读书时,联合在校爱国学生组织抗议帝国主义奴化教育和宗教侵略的学潮,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

宋步云旧照

1930年起,他先后在济南爱美艺术师专、北平京华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专等学校就读,师从林风眠、李苦禅等名门大家,研习油画、水彩画、国画等。期间,他加入了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对日宣战的“济南学生请愿团”,冒死游行、请愿、卧轨,要求出兵抵御日寇的侵略。

1934年,宋步云去往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专攻油画,在日本画坛名家中村研一、藤田嗣治等人的影响下,对西画技法大开眼界;并结识傅抱石,在后来受其影响同以散锋笔法表现风雨、山石。

宋步云与《流亡图》(1936年)

留日期间,他参加过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指导的中国爱国学生的演剧活动,并在公开场合愤怒披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行;他创作了大尺幅油画《流亡图》,表现“九一八”后祖国同胞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自己身在东瀛却心系祖国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1937年,宋步云毅然回国融入抗日洪流,在重庆参与发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任常务理事。1940年,他执教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和重庆国立艺专。在渝期间,他举办七次油画、水彩画个人画展,轰动西南画坛;他还与友人组织创办《抗建通俗画刊》,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抗建通俗画刊》,创作、发表了数十幅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木刻作品。

傅抱石与宋步云(1962年)

1946年,宋步云应徐悲鸿之邀北上,参与接管并筹建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任副教授并兼任庶务主任、代理总务主任,为北平艺专教学建设呕心沥血。当时日本投降不久,艺专已由国民党接管并被列为临时大学第八分班,位于东总布胡同、贡院西街附近,因校园过小无法顺利开展教学,奉徐悲鸿之命,宋步云与占领帅府园校址的国民党军区司令谭南光进行斡旋谈判,最终排除了国民党军区驻军的干扰,将李宗仁赠予徐悲鸿作为艺专新校舍用的王府井帅府园的楼舍、广场,改建为艺专校舍,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此后,他又帮助艺专购买东城多处四合院落,作为教职员宿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艺专还接收了一位日本粉画家——矢崎千代二,这位堪称日本粉画界鼻祖的艺术家在日伪时期就在该校任教,日本战败后拒绝回国,并将其毕生作品全部献给了中国,由国民党教育部门接收,徐悲鸿得悉后亲自登门拜访,宋步云按照徐的嘱托对川崎的生活精心照料和爱护。

左起:刘金涛、徐悲鸿、廖静文、 孙宗慰、萧淑芳、宋步云、高淑贞、吴作人

在北平解放前夕,宋步云还曾受党的地下组织之托,协助徐悲鸿等进步教师保护校产,抵制学校南迁,掩护地下组织的工作人员。

但宋步云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离开了这所自己曾经全心投入参与筹建的学校。至于原因,徐悲鸿之妻廖静文曾在访谈中提及。

当时,北平艺专内部有一些斗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拥护徐悲鸿,因此对宋步云也爱屋及乌;另一派有另外的看法,虽然不敢对徐悲鸿怎样,但是对宋步云表示不太欢迎。当然,宋步云自己也感觉到了,他向徐悲鸿表示,自己不想留在北平艺专了,但徐悲鸿一直挽留。

廖静文与徐悲鸿旧照

后来,党和政府派遣的军代表来到了北平艺专,对许多事情具有决策权。军代表刚来,并不了解过去的情况,那些对宋步云不满的人就向军代表反映,不希望宋步云留在北平艺专。尽管徐悲鸿向军代表大力担保宋步云没有问题,但宋步云还是离开了北平艺专。对此,徐悲鸿深感愧疚。

“因为他为北平艺专做了那么多工作,所以徐悲鸿觉得很对不起他。徐悲鸿对宋步云离开北平艺专是依依不舍的,管行政工作是很难的事,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比如分房子,有的人分得多一点,有的人分得少一点,都有具体情况,当然得罪人。你要坚持原则就不可能去迁就每一个人,这就是宋步云先生得罪人的原因,所以有好多人不愿意干行政工作,只愿意教书。但是在徐悲鸿担任校长的时候,宋步云先生为了减少徐悲鸿工作上的困难,自己不顾别人对他的看法,也不怕得罪人,就担任起行政工作来,他是心甘情愿地为徐悲鸿工作,这也是让徐悲鸿感激的,也是让我很感激的,所以我至今怀念宋步云先生。徐悲鸿去世以后,宋步云先生还到家里来看我,表示了他的关怀,尽管他不在北平艺专了,他还可以作为一个朋友来关心,所以我也很感谢他。”

1959年,宋步云在六盘水创作

离开北平艺专后,即使在长时间蒙冤的岁月里,宋步云依旧笔耕不辍,用画笔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讴歌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壮美,创作了油画《开山》《洪峰侧流》《新社会新矿工》《英勇就义》等作品,水彩画《晚霞》《芦沟早春》等作品。

1958年,宋步云应邀担任人民大会堂宁夏厅的总设计师和美术顾问,为完成设计任务远足西北,留下大量写生作品。1961年,在吴作人、傅抱石的介绍下,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5年,他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宋步云在《从艺六十年回顾纪略》中写道:“由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拨乱反正迎来好的政治局面,我的精神也大为焕发。我怀着极其愉快的心情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博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长白山林、天池瀑布、镜泊湖光、蓬莱仙岛,沿大连黄海经东海到南海的风光无一不入我的笔下。”

1982年,宋步云创作《长白山林海忆英烈》

《天池晴雪》 宋步云 / 纸本设色 / 105cm×155.5cm / 1982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先后创作了巨幅国画《长白山天池》《多寿图》《硕果迎宾》《人间重晚晴》《风云长护古雄关》《寒林落晖》《月季》,水彩画《静月潭》《黄海之晨》《镜泊湖滨》等。他在古稀之年不避辛苦,创作出许多鸿篇巨制。

1987年,他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 “宋步云艺术活动六十年”个人画展;1990年,他的家乡政府成立了“宋步云艺术馆”,表达了人民对他的艺术及艺术精神的爱戴;1991年,他的大型画册《宋步云画集》出版。

1992年,宋步云病逝,享年82岁,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多寿图》 宋步云 / 纸本设色 / 81cm×50cm / 1984年

《万寿图》 宋步云 / 纸本设色 / 144cm×364cm / 1987年

宋步云在追求自己的美术事业的过程中,曾为救国呐喊奔走,也曾为国立北平艺专复建及其后的中央美术学院建设做出无可替代的奠基之功,虽然经历了世事的不公却勇于担当、不怨不尤,一直保有对于人生和艺术的热爱,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一个笃实赤诚、坚韧执着、热爱生活的艺术家的背影。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说:“宋步云先生当年蒙受不公正待遇,很难想见他是如何克服现实中的许多困难,于精神寂寞中保持对艺术的信仰和专注”,“宋步云先生的人生际遇和此中况味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但是他以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这种朴实的信念战胜了穷愁困厄的历程,却在画中体现了出来。”

发布于:北京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