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典货源网!

免费发布信息

位置:万典货源网 > 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专题 >  市场分歧仍存 菜粕短期上行压力较大 银行理财市场:“内卷”成

市场分歧仍存 菜粕短期上行压力较大 银行理财市场:“内卷”成

来源:微商网

2024-08-12 11:53:48|已浏览:61次

市场分歧仍存 菜粕短期上行压力较大 银行理财市场:“内卷”成2023关键词 

市场分歧仍存 菜粕短期上行压力较大

转自:期货日报

7月以来,受供需面和消息面等因素影响,菜粕呈现高位回落后底部盘整走势,波动较豆粕剧烈。目前影响菜粕价格走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加拿大菜籽新作产量预期以及美豆产量预期对蛋白粕的整体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内菜粕供需面边际变化。从供需面来看,菜粕供应压力短期难缓解,但是成本端存在利多支撑,基于盘面存在分歧,菜粕上行压力仍然较大。

全球菜籽供需维持紧平衡

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平衡报告显示,2024/2025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比6月预估值增加81.7万吨,比上一年度减少88.2万吨产量,其中欧盟产量同比减少110万吨,澳大利亚产量同比减少47.3万吨,加拿大产量同比增加120万吨。库存方面,2024/2025年度全球菜籽期末库存环比增加26万吨,同比减少70.3万吨。本期报告显示,本年度全球菜籽供需维持紧平衡。

另外,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本年度加拿大菜籽种植面积为2200.7万英亩,高于3月预估的2139.4万英亩,但是比上年的2208.2万英亩减少0.3%。加拿大农业部在6月供需报告里预测2024/2025年度油菜籽产量为1810万吨,低于上年的1833万吨。

二季度以来,欧盟菜籽减产预期持续支撑本年度国际菜籽价格,而且随着加拿大菜籽进入关键种植期,天气问题开始进入交易,预计菜籽成本端表现相对稳定。

国内菜籽到港量维持近年高位

2024年国内菜籽到港量始终维持近年历史高位,三季度也将延续该格局。从供应端来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船期监测显示,三季度进口菜籽预计维持月均47万吨左右,菜籽周均开机率维持在40%以上。整体上,预计7—9月国内进口菜粕(含进口菜籽压榨)新增供给量在155万吨左右。从需求端来看,二三季度处于水产养殖旺季,菜粕需求处在季节性高峰,不过今年下游水产端需求较往年有所下降,1—5月水产饲料产量大幅减少,加上南方地区阶段性暴雨导致投苗延迟,进一步抑制菜粕需求,预计后市库存仍存在增加空间。

国内菜粕体量相对豆粕偏小,走出独立行情的概率较小,在供需面暂难改善的背景下,菜粕跟随全球大豆系和国内豆粕行情走势为主。当前不论是美豆还是国内豆粕,供需面均偏弱。美豆方面,市场交易中心仍在新作的种植情况上,7月美豆主产区天气表现良好,新作优良率处在近年历史同期较高水平,美豆本种植季供应宽松预期较为充分,限制美豆价格走高。国内方面,豆粕供强需弱格局没有明显变化,7—8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仍处在偏高水平,胀库压力使得油厂维持高开机率,而下游提货进度尚难以消化供应端增量,豆粕仍维持周期性累库进度。

综合来看,全球菜籽紧平衡格局持续存在,欧盟菜籽减产已被市场反复交易,随着后市加拿大菜籽收割完成,全球菜籽需等待新驱动因素指引。美豆本种植季丰产预期较强,随着灌浆期的到来,需谨防天气因素对盘面的影响。价差方面,美豆成本端持续回落,供需面偏弱使得豆粕下方支撑相对较弱,豆粕、菜粕价差面临收窄。展望后市,三季度菜粕缺乏持续上行基础,维持偏空思路,重点关注美豆及加拿大菜籽本种植季产量预期变化。(作者单位:国元期货)

编辑:郭洲洋


银行理财市场:“内卷”成2023关键词

转自:忻州日报

过去的一年间,“内卷”成了银行理财市场的关键词。在经历了2022年的“破净潮”和“赎回潮”之后,银行理财规模在2023年年初延续承压态势。其后,在整个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硝烟不断,“价格战”此起彼伏,竞争明显加剧。如今,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持续扩容以及投资者的需求不断多样化,银行理财市场在新的一年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A新卖点+费率“价格战”成常见的获客手段

在规模和业绩均承受压力的背景下,2023年的银行理财市场花样不断。当年年初,银行理财市场上便出现了一些主打新卖点吸引用户的理财产品。

2023年1月19日,工银理财率先推出首只“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恒睿睿益固收增强封闭式理财产品。相比此前大多数理财产品使用的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更能够实现多样化的理财策略,从更多维度进行创收;与市值法对比,混合估值法风险相对更小,其产品底层资产相对安全,净值走势平稳。但是,混合估值法产品仍旧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流动性方面,混合估值产品均有较长的封闭期,流动性相对更差,对银行理财机构的运营能力提出了考验,也需要投资者能承受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其后,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等理财公司陆续发行混合估值的银行理财产品。不过,此类产品也仅在去年年初被各大银行力推,其后便逐渐低调。

整个2023年,为了获客、抢客、留客,调降费率逐渐成了银行理财市场争夺用户的常见手段。

5月23日,招银理财推出了一款名为“招卓价值精选”的权益类理财计划产品,声称“不赚钱不收管理费”,打响了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随后,各大银行理财公司纷纷应战,兴银理财、杭银理财、中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发布费率调整公告,纷纷下调了产品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等各种费率。调整后,多款理财产品管理费率被降至零。

不过,上述费率“折扣”通常都有时间限制,后续仍有恢复的空间。在2023年8月,理财市场出现回暖后,理财子公司又上调了个别产品的管理费率。

2023年11月末,理财市场战火重燃,招银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苏银理财、华夏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发布公告,下调旗下在售理财产品的费率,主要涉及固定投资管理费、销售服务费、销售手续费率等,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已经被降至0。其中,仅招银理财发布的优惠公告就近10条,拟对旗下部分理财产品给予阶段性费率优惠,覆盖类型多为现金管理类以及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多款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固定投资管理费费率从0.2%优惠至0%,兴银理财在对旗下“添利”系列多款产品进行了费率调整时,“添利天天利7号V”的销售服务费费率由0.3%降至0%;农银理财的某款开放式理财产品,同样于近期将固定投资管理费降至0%。另外,还有部分理财产品设置了“破净免费”的模式,例如,兴银理财处于产品募集期的“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在产品成立之日起的1年内,若产品估值日前一日累计单位净值小于1,则该估值日不收取投资管理费。

从产品类型来看,参与两次费率下调的多为现金管理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业内人士分析,短期内,银行理财的费率“价格战”还会继续,但长期来看,银行理财出于盈利的诉求,持续性的费率调降可能性不大。

B理财公司成理财市场最大主体

2024年1月1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2023年12月29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完成后,该行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开业申请。

至此,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已设立或获准筹建理财公司,银行理财公司总数将扩容至32家。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通过设立理财公司可以实现理财产品的销售管理更加宽松、投资范围更加广泛、销售起点更加灵活。

如今,国内的银行理财市场正好走过20年历程。

早在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我国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这标志着国内银行理财业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18年4月,央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资管新规”,推动资管业净值化改革。随后,原银保监会陆续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成立子公司专营理财业务,自此,国内理财市场开启了新时代。

2019年5月,中国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正式开业,成为国内首家正式开业运营的银行理财公司,从而拉开了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序幕。随后,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目前,已有31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包括26家中方全资理财公司和5家中外合资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其中,六大国有银行均已设立理财公司,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除了浙商银行,其余11家银行的理财公司均已落地运作。城商行方面,已有包括杭银理财、宁银理财、徽银理财、南银理财、苏银理财、青银理财、上银理财和北银理财8家理财公司设立。农商行方面,目前仅有重庆农商行开设渝农商理财公司。

从成立节奏来看,理财公司的成立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进程。2019年,银行系理财公司加速落地,共有11家理财公司开业,包括六大国有银行的理财公司,以及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三家股份制银行下属理财公司,此外还有杭银理财和宁银理财这两家城商行旗下的理财公司。2020年开业的理财公司的设立节奏同样较快,当年达到9家,包括平安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3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徽银理财等4家城商行理财公司,渝农商行理财公司1家农商行理财公司,以及首家合资成立的汇华理财公司。2021年,理财公司的设立节奏明显放缓,当年仅有贝莱德建信理财及广银理财两家理财公司成立。2022年,理财公司的设立再度提速,当年开业的公司达到8家,2023年则仅有1家合资理财公司法巴农银理财开业。

作为新生资管机构,4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的规模增长迅速,市场占比越来越高,目前已成国内理财市场的最大主体。来自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相关报告显示,从理财市场整体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1.62万只,存续规模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7.99%,占全市场的比例达81.55%。

C银行理财规模有望继续增长

在理财净值持续修复、渠道端加强投资者沟通等多重努力下,2023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相对平稳。结合市场规模来看,理财子公司仍然是银行理财市场的绝对主力。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市面上共新发2832只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120只,环比下降-4.1%;同比增加275只,同比增加10.8%,连续11个月同比增长。在2023年12月新发行产品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1366只,占比48.2%;农商行发行产品625只,占比22.1%;城商行发行产品678只,占比23.9%。12月理财子公司新发行产品占比较11月大幅提升达到年内高点,继续保持各类型机构第一。

展望2024年,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业的整体发展相对乐观。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市场波动和投资者多样化需求,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这一“不可能三角”中做好动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挑战。

中信证券相关人士预计,2024年理财收益优势将更加凸显,上半年理财规模预计将小幅平稳增长至28万亿元左右,下半年在理财子公司的冲量发力之下,理财整体规模预计将会重新站上30万亿元的关口。未来,理财子公司一直在不断拓展自身的他行代销渠道,逐渐减少对母行的依赖程度,增强自身的市场化竞争力。2024年,他行代销渠道将成为理财子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届时,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优势明显的理财子公司将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银行理财公司服务的客群主要还是银行客群,银行客群对理财产品抱有低波动、收益稳定的预期,理财产品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实现约定的收益,这是理财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追求相对收益排名)之间的显著差异。因此,理财公司应该坚持综合型资管机构的发展定位,建立起跨市场、全品类的资产投资能力,产品业绩以绝对收益为主、相对收益为辅,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投资理念、投资能力,才能以战略定力支撑长期的商业成功。在银行理财产品体系上,一方面,要发展现金类、短债等存款替代型产品,满足客户对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以绝对收益目标的固收+产品为重点,探索向中长期和中高波动产品延伸布局,形成更丰富、全面的产品体系,打造第二发展曲线。

中国银行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士则认为,下一步,理财子公司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方面通过发力主题理财,提供独特的投资策略、投资标的或者投资方式,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科技手段,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理财服务。同时建设专业的理财团队,包括投研团队、风控团队和销售服务团队等。另外,理财子公司还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保险公司等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覆盖能力。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责任编辑:梁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