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典货源网!

免费发布信息

位置:万典货源网 > 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专题 >  解读全国碳市场报告(2024):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方向与机遇

解读全国碳市场报告(2024):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方向与机遇

来源:微商网

2024-08-12 11:51:56|已浏览:86次

解读全国碳市场报告(2024):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方向与机遇 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 

解读全国碳市场报告(2024):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方向与机遇

7月21日,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在武汉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大会上发布《全国碳市场报告(2024)》,介绍了第二个履约周期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和成效。

全国碳市场圆满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2022年度配额发放量分别是50.96亿吨和51.04亿吨,配额总量基本平衡,配额分配在整体上保持第一个履约周期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实际进行了优化调整。截至2023年度,2021年、2022年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99.61%和99.88%,比第一个履约周期有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碳市场配额清缴完成率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碳市场在制度建设、市场交易和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形成了覆盖广泛、运作规范的碳交易体系。

1. 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是其成功运行的基石。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作为首部专项法规,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各项主要环节和主体的法律责任。这一条例的实施,强化了对碳排放数据的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与监管的全流程管理。

具体来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涵盖了登记、交易、结算三项规则,形成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保障了碳市场的平稳运行,也为未来的扩展和优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2. 市场交易和价格

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价格走势是衡量碳市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4.42亿吨,成交额为249.19亿元。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排放配额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和125.26%,显示了市场的显著增长。

市场交易价格自2021年上线以来稳步上升,2024年4月24日,配额价格首次突破100元/吨,7月22日的收盘价为89.11元/吨。价格的上涨反映了市场对碳排放权需求的增加以及对未来价格预期的调整。

3.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稳定运行的核心。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机制,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一机制要求重点排放单位每月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存证碳排放核算关键参数和支撑材料,国家、省级和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定期审核,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异常数据的识别和预警。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开展了多轮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通过跨省抽调专家和执法骨干,对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现场监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行业覆盖和扩围计划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覆盖发电行业,涉及2257家重点排放单位,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0%以上。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环境部计划分阶段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新增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这些行业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

这种扩围不仅有助于更广泛地覆盖高排放行业,也能进一步推动这些行业的减排和绿色转型。生态环境部已经对这些重点行业开展了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并进行相关的专项研究,制定了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和扩围实施路径。

5.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正式重启,其目的是通过鼓励自愿减排项目促进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新的CCER制度强调项目的真实性、唯一性和附加性,确保每个项目的减排效果真实且附加。

首批发布的四项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等,支持了林业碳汇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发展。

6. 市场活跃度和交易主体

市场的活跃度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内显著提升,交易主体的积极性增强。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达366.82万吨,同比上涨174.90%。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新增交易开户数量显著增加,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交易。

7. 国际合作和政策影响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机制的谈判,与欧盟、德国、挪威等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碳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将在未来继续扩大和优化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和减排效果。

未来碳市场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将以制度优化、市场扩围、数据管理、金融创新、国际合作、投资促进和政策支持为核心,推动全国碳市场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助力实现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1. 制度优化与行业扩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进一步优化制度框架,并扩展覆盖更多高排放行业。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覆盖发电行业,涉及2257家重点排放单位,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规划,碳市场将逐步覆盖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这些行业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这将通过实施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核算和配额分配方法,确保扩围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体措施包括对这些行业进行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制定配额分配方法和核算报告方法,并探索扩围实施路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2. 数据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大

数据管理和市场监管是碳市场稳定运行的核心。中国政府已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机制,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包括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定期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存证碳排放核算关键参数和支撑材料,并利用大数据手段识别和预警异常数据。此外,生态环境部通过多轮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监管,防止数据造假和市场操纵行为。

例如,2023年,中国政府通过跨省抽调专家和执法骨干,对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现场监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种机制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碳市场的数据质量和市场透明度。

3. 碳交易品种和金融产品创新

中国碳市场将引入更多的交易品种和金融产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等,以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这些金融工具将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同时为市场提供更完善的价格发现功能。金融产品的创新将促进碳市场的深度发展,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引入更多的交易品种和金融产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还能通过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4. 自愿减排市场(CCER)的发展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于2024年初重启,旨在通过鼓励自愿减排项目促进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新制度强调项目的真实性、唯一性和附加性,确保每个项目的减排效果真实且附加。首批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将支持林业碳汇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在CCER市场内引入更加严格的项目认证和验证机制,以确保每个项目的减排效果真实可信。同时,通过优化项目注册和交易系统,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5. 国际合作与全球碳市场链接

中国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机制的谈判和建设。中国与欧盟、美国等主要碳市场国家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探索建立跨国碳市场链接的可能性。这种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目标,还将为中国碳市场带来更多的国际经验和技术支持。

中国计划通过与主要碳市场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国际碳市场规则,推动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这将有助于提高全球碳市场的效率和减排效果。

6. 投资与技术创新

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未来几十年内需投入约324万亿元人民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有力的政策,吸引私人资本投资于核电、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同时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2024年,中国计划新增200吉瓦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容量,以及5吉瓦的核能发电容量。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有力的绿色金融政策,吸引更多私人资本投资于绿色低碳项目,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7. 政策支持与立法

未来,中国将通过完善立法进一步保障碳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将不断优化,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支持碳市场的扩展和深化。此外,政府还将制定更多支持性政策,如绿色金融政策,以促进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市场更大!机会更多!

中国碳市场为不同维度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1. 大型工业企业

(1)减排技术投资:

碳捕集与封存(CCS):大型工业企业可以投资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这不仅能够大幅减少碳排放,还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并获得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可再生能源:通过转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并在碳市场上出售多余的排放配额,从而增加收入。

(2)碳金融工具的利用:

碳期货和碳期权:利用碳期货和碳期权锁定未来的碳排放成本,减轻碳价格波动带来的财务压力。这些工具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战略性碳资产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碳信用贷款:通过利用碳信用贷款,企业可以获得低成本融资,支持低碳项目的实施。这种贷款模式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2.中小型企业

(1)提供合规和技术服务: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中小型企业可以为大企业提供精准的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服务,帮助其实现合规。这种服务将随着碳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而需求大增,特别是对于首次进入碳市场的企业。

技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可以提供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如节能设备和流程优化,帮助大企业实现更高效的碳减排。

(2)绿色技术创新:

研发新型节能设备:中小企业可以开发高效能的节能设备,满足市场对绿色技术的需求。例如,开发用于工业生产的高效能电机和低能耗加热设备。

推广低碳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扩大市场份额。这类技术创新不仅符合政策支持,还能吸引更多投资。

3.金融机构

(1)开发碳金融产品:

碳期货、碳期权: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并推广碳期货和碳期权产品,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这些金融产品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碳市场交易,增加市场流动性。

碳信用贷款:推出碳信用贷款,支持企业进行低碳转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评估企业的碳减排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贷款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绿色投资基金:

设立绿色投资基金:设立专门的绿色投资基金,吸引资本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项目。这些基金可以获得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带来的可观回报。

管理绿色项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管理绿色项目的实施,确保投资收益和环境效益。比如,支持大型太阳能和风能项目,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

项目开发商

(1)CCER项目开发:

碳汇:开发碳汇项目,利用自然资源吸收二氧化碳。这类项目不仅有环境效益,还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碳汇,获得经济收益。

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项目,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碳排放。这类项目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前景广阔。

(2)技术创新:

高效能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和应用高效能的再生能源技术,如高效能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新型碳捕集技术:研究和推广新型碳捕集技术,提高减排效率。这类技术创新可以在CCER市场中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

国际企业

(1)跨国合作与投资:

国际碳市场机制:国际企业可以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参与全球碳市场机制建设,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际碳交易:利用中国与国际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机会,进行全球碳交易和减排项目。这种合作有助于企业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管理和优化。

(2)绿色技术转移:

技术输出:向中国市场输出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提升技术利用率和市场份额。比如,输出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和风力发电设备。

合作研发: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型绿色技术,推动全球绿色技术进步。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技术创新,还能推动市场的共同发展。

研究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1)政策研究与建议:

动态分析:研究碳市场的动态和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发布报告和建议,影响政策制定。

方案制定: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帮助企业实现碳排放目标。研究机构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提供定制化的减排策略。

(2)公众教育和宣传:

宣传教育: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认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碳减排。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技术推广:推广绿色技术和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展示低碳技术的应用案例,促进技术普及。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系统总结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最新建设进展,全方位展示了市场建设运行工作成效,展望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继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最新进展情况报告。


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

转自:新华社

义乌,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考察调研。新华社记者的镜头记录下这样的生动瞬间:总书记深入商户中间,同他们面对面亲切交流,热烈的掌声、问候声此起彼伏。

回想起那次和总书记的见面,星宝伞业商铺负责人张吉英仍然激动不已。

“那天,商贸城内的经营户都从商铺走出来,在门口欢迎总书记。我当时也大声叫‘总书记好’。他走进我的商铺,我向总书记介绍了店内的雨伞商品。”张吉英说,总书记问她是哪里人、店开了多久,“他对浙江情况非常熟悉”。

尼泊尔客商毕需努清晰地记得,当总书记问他来采购什么商品时,他说:“想到的都买得到,想不到的也买得到!”大家都笑了。

他还告诉总书记,自己在义乌待了20多年了,经营义乌与尼泊尔间的商品贸易和物流专线,把义乌小商品发到加德满都,再销往尼泊尔全境。

面对在场的商户、小企业主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义乌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走到这一步很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商贸城要再创新辉煌,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

“当时,我们在场的商户听了都非常振奋。”张吉英说。

早在2002年底,刚从福建调任浙江担任省委书记不久,习近平同志就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深入市场交易区考察调研。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曾10多次到义乌,并多次深入小商品市场调研。

总书记这样概括“义乌发展经验”:“这个地方,既不临海也不临边,怎么就变成了全世界的一个贸易中心呢?是因为义乌人做到了‘无中生有’‘莫名其妙’。”

从浙江中部一个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的小城,到拥有铁路开放口岸、空港口岸的国际化商贸城市;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的不断创新突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编辑:韩睿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