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典货源网!

免费发布信息

位置:万典货源网 > 新闻资讯 > 综合信息专题 >  趣头条,躺平了? 280万网友,在线追踪“天气头条”

趣头条,躺平了? 280万网友,在线追踪“天气头条”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09-28 12:05:12|已浏览:12次

趣头条,躺平了? 280万网友,在线追踪“天气头条” 

趣头条,躺平了?

作者:牧歌

编辑:坚果

趣头条虽然开创了“看资讯赚钱”的行业先河,但这套玩法的可复制性太强,几乎没有任何的技术壁垒。

移动内容聚合第一股,已经选择躺平了。

4月21日,趣头条自媒体平台发布站内信,称“趣头条基于长远的内容规划,将于2022年6月30日停止自媒体创作平台的服务和维护。”

目前,趣头条已经下线上传内容入口,自媒体作者已经无法再在趣头条平台更新文章和视频。

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在失去了自媒体作者之后,趣头条如何保障平台内容的稳定供应,据趣头条相关负责人表示,趣头条已与百度等多家第三方内容平台签订合作协议,或将在后续通过公司的推荐技术,结合第三方平台内容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昔日赴美上市的移动内容聚合第一股,如今却选择和内容创作者告别,趣头条躺平的背后,其实也折射出内容资讯平台近两年来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

“下沉市场四大天王”

趣头条最初闯入大众视野,是凭借着凶猛的用户增长,2016年6月才正式上线的趣头条,在两年时间内就实现了APP累计装机量1.81亿,月活用户6220万,用户登录率更是高达95%。

当时的趣头条,在三五线城市成为了最火热的APP之一,也和彼时的快手、拼多多、水滴筹一起,被媒体冠以“下沉市场四大天王”的头衔。

趣头条为什么能火得这么快,这就不得不提其自身病毒式裂变的发展模式,当时甚至有人将趣头条的用户增长模型比喻成“拼多多+今日头条”。

平台通过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内容,而用户又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或观看视频来获得收益,这使得趣头条的用户黏性要远高于其他内容平台。

这一点极为精准地抓准了下沉市场用户爱薅羊毛的特性,使得趣头条避开了和其他内容平台的直接竞争,在大城市之外完成了跑马圈地。

而由于用户群体庞大且精准,趣头条的变现通道也随之打开,二类电商、网贷等广告主纷纷上门,让趣头条的广告收入也不断攀升。

对比当时市场上其他还在艰难摸索盈利模式的内容平台,趣头条的高速增长成为了行业为数不多的亮色,这一点在其营收上表现得极为明显。

2016年,趣头条营收还不过是5800万元人民币,2017年便飙升至5.17亿元人民币,到了2018年,趣头条在前六个月就已经斩获7.178亿元人民币营收。

高速的发展态势也迅速催熟了的资本化道路,趣头条于2018年9月便昂首赴美上市,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成功上市的最快纪录。

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后,投资者也展现出了对于趣头条的极大热情,上市首日便经历了罕见的五次熔断,在发行价为7美元的情况下,首日收盘时,趣头条的股价已经暴涨128.14%,来到了15.97美元,市值高达45.9亿美元。

上市即巅峰

尽管凶猛的增长让趣头条成为了那两年国内最受关注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但是对于趣头条来说,却颇有些“上市即巅峰”的味道。

从股价上来看,截至4月22日美股收盘,趣头条的股价为1.36美元,总市值更是只有可怜的4120万美元。

对比上市首日收盘,如今趣头条的市值只有那个时候的百分之一。

趣头条为何跌落地如此之快,其实可以从发展模式单一、短视频冲击、内容生态落后三个维度来解读。

首先是趣头条的用户增长模式,虽然其开创了“看资讯赚钱”的行业先河,但这套玩法的可复制性太强,几乎没有任何的技术壁垒。

近几年来,包括今日头条、手机百度等内容服务平台都推出了极速版应用,同样设置了“看资讯赚钱”的玩法,相比较趣头条,这些大平台内容更加丰富,品牌背书也更强,对趣头条几乎形成了降维打击。

根据易观千帆发布的2021年2月信息流APP数据,百度极速版月活已经超过了5100万,今日头条极速版也超过了4600万,而趣头条则仅为789万。

其次则是近两年短视频的崛起,抖音、快手的火爆分走了绝大多数的移动端流量,而且也同样有极速版的“刷视频赚钱”玩法,进一步挤压了趣头条的生长空间。

事实上,趣头条本身也意识到了短视频将会对主打文字内容的资讯平台产生巨大冲击,于是在前两年推出了“趣多拍”和“老铁视频”两款产品,试图切入短视频战场。

但趣头条和投资自己的腾讯一样,似乎在短视频产品上并不擅长,这两款短视频APP最终都没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最后则是在平台内容生态上,早期的趣头条APP上,由于平台内容多为自媒体作者自主上传,为了博取更高的流量,便充斥着较多的低俗及擦边球内容,而趣头条因为这一点,也屡次遭到了主流媒体的点名及批评。

而一些优质的内容创作者,目前也大多以独家或首发形式与其他内容平台签约,这也使得趣头条自身的平台内容变得更加匮乏,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不断降低。

其实不止趣头条,一些模仿趣头条模式的资讯平台,也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惠头条、东方头条等,虽也曾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但现在也已难觅踪影。

其他平台或效仿

国内的泛资讯平台内容大战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在那几年,平台一边砸钱打广告拉新用户,一边给补贴和流量分成吸引创作者,BAT三巨头全部参战,打造出了数个平台级的创新产品,并一直运行至今。

在这阵浪潮中诞生的趣头条,其实也曾对创作者格外看重,2018年,趣头条对外喊出了“内容创业者最初的快车道”的口号,宣布对创作者提高分成比例,并决定陆续签约近千名内容生产者,为他们提供高至每月3万元的保底收入。

螺旋君从一位资深自媒体创作者处了解到,当时的趣头条给予的创作者收益确实很诱人,甚至一度要高过头条和百度两大头部平台,除了基础的广告分成外,每周和每月都还有内容榜单奖励,其在2019年上半年,平均每个月都能在趣头条平台获得近万元的收益。

但这样属于内容创作者的好光景并不长,这位作者如今在趣头条,近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几百元。

对于趣头条这次停止自媒体创作平台的服务和维护,螺旋君采访了数位自媒体作者,大多数人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整个资讯平台目前的流量都较为集中,马太效应明显,尾部的自媒体平台处境本身就比较艰难。

在趣头条之前,搜狗旗下的内容开放平台搜狗号也已经在去年9月停止运营和服务。

其他的如一点号(一点资讯)、快传号(360浏览器)、大风号(凤凰网)等平台,尽管还在正常运营,但大多已经无法给创作者太多的收益分成,平台内容也并不丰富。

停止自媒体平台的运营与维护,对于资讯平台而言,主要能够节省两部分的精力,其一是对于创作者的维护,包括内容活动运营和流量分成,其二则是审核的压力,不需要再单独搭建内容审核团队。

而趣头条这次选择接入第三方内容平台,实际上也算是在行业内开了先河,直接采买第三方的内容,既能够支撑APP的正常运营,又减少了其他方面的人力成本投入。

至于效果如何,后续还需要时间检验,如果能够继续留住用户,那么也不排除有其他平台效仿的可能。

发布于:江西


280万网友,在线追踪“天气头条”

“为什么今年北京雨水格外多?”“广州一天一场大暴雨正常吗?”“为什么感觉全国都在下雨?”

这个八月,评论区和私信里,类似的提问不断涌现。“中国气象爱好者”迅速在今日头条上更新了一条科普图文,解释全国出现大范围“散装暴雨”的原因——原来,控制我国中东部的副热带高压在8月13日前后崩溃,丰富的水汽既没有副高下沉气流压制,也没有冷空气就地组织,才“走到哪下到哪”,造成了大范围的“散装暴雨”。

发布当天,这条应景的“天气头条”的阅读量就超过了20万。“中国气象爱好者”(以下简称“中气爱”)是一个由气象爱好者组成的科普团队,成员共十人左右,年龄不一,遍布全国各地。从2016年开始,他们在今日头条发布图文内容,科普气象知识,预警天气,至今已积累了284万粉丝。他们也是全网最大的气象类科普博主之一,气象科普知识内容累计阅读量超过两亿。

河南暴雨那一天

打开卫星云图,傅正航“吓了一跳”。他马上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暴雨。他所在“中国气象爱好者”的工作群里,“同事”们也流露出同样的震惊和担忧。共识很快达成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极端天气形势,必须迅速向大众科普。随后的十多个小时,他们加班加点,紧急“抢险”。

这一天是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一带发生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从7月17日开始,郑州就开始强降雨,持续了好几日。7月19日晚和20日早晨,政府接连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人们以为这是夏日常见的暴雨,生活仍然照常运转。

965公里外的上海,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三学生傅正航从卫星云图里识别出了危险。当时,在中国近海地区有两个台风,南海的查帕卡和西北太平洋的烟花。两个台风共同组成了两道“水汽高速公路”,往河南方向集中。水汽到了河南山区之后,被迫抬升,将造成猛烈降水。

傅正航是“中气爱”的联合创始人。7月20日下午四点,另一个创始人郑远习惯性地打开气象台网站,看到郑州气象台发布的数据——郑州气象站一小时降雨达到了201.9毫米。郑远清晰地记得这个数字。“史无前例。”在这之前,中国历史上每小时最强降雨纪录发生在1975年的河南,每小时198.5毫米。

“中气爱”在今日头条上发布的郑州暴雨当日雨量图

郑远的第一反应是“确认数据是否正确”。“中气爱”讨论群里,所有成员都坐不住了。几位核心成员迅速核实分钟级降水数据,对比周边降水,观测雷达云图和其他数据。

确认数据属实后,大家讨论分析成因,判断这是在“七下八上”北方主汛期背景下,由于副高偏北、冷涡卡位、双台风送水,再加上郑州所在位置的特殊地形等,从而造成了破纪录的极端特大暴雨。几乎所有人都顾不上吃饭,担忧接下来的天气走势和可能造成的灾害。

第一步,要把暴雨的凶险程度及时告诉大家。“普通人不知道‘暴雨’和‘暴雨’是有区别的。”要告诉他们这次的非常凶险。傅正航实时发布数据解读,提醒网友减少出门,避免搭乘地铁等交通工具。河南网友不断发来洪水实况播报,他们实时盯着雷达看降水数据,进行实况科普解读。那一天,傅正航更新了二十多条实时解读。

第二步,要向大家系统性地科普这次暴雨。“中气爱”的技术组迅速将收集整理的气象数据和讨论内容制成可视化图表,再配上文字,描述这次暴雨可能造成的灾害。经过所有成员集体审核后,7月20日晚上10点,“中气爱”在今日头条发布了长篇图文。通过图表,网友们可以直观看出暴雨的剧烈程度,暴雨为什么会这么大,明白需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中气爱”在今日头条上发布的科普图片

不少河南网友因为及时收到了气象科普,提醒了亲友,规避了危险的路段和地铁线。暴雨过后,“中气爱”的后台收到许多道谢。

集体协作追击天气变化,用科普内容实实在在地帮到了人,这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做气象科普的意义。他们持续在今日头条上做气象科普,迄今为止发表了超过15000条科普内容。每年,“中气爱”的成员都会进行1-2次实地观测台风,收集台风气压、风量、风雨分布等数据。在预判台风登陆时间前的24小时,“中气爱”成员抢时间抵达台风登陆点,在强劲风雨中开启收集工作。整个过程前前后后持续一个星期。

“中气爱”成了网友们信赖的“天气头条”。他们聚集在评论区追踪台风动向,或者关心家乡明天会不会下雨,什么时候能降温。也有粉丝称他们是“墨迹天气”,因为中气爱的头条文章往往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描述和预告天气的同时也解说了背后的气象原理。越来越多人因为他们,开始关心全球变暖、西伯利亚冷涡和副热带高压,增加了环保意识。

追逐台风二十年

“中气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自媒体流行之前。2002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以下简称“台风所”)创办了“台风论坛”,想顺应崭新的“互联网时代”,让研究员在工作之余也能在网络空间讨论台风。

台风所的研究员们工作繁忙,在论坛上很少发言。它却吸引了一大批气象爱好者——他们大多不是专业人员,年龄和身份各异,因为喜欢台风和气象,聚集到这里,惊喜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共同爱好。郑远就是当时追逐台风,找到“台风论坛”的人之一。他是江苏人,“80后”,童年时就喜欢看天空,琢磨关于云的各种问题。

1990年,15号台风登陆,影响江苏地区,不到十岁的郑远却往外跑,好奇观察台风带来的大雨有什么不同。“1992年,16号台风。1994年,华东地区有三个台风影响,9406、9415、9417。1997年的台风更大,9711……”台风为郑远的少年记忆编码。每一次台风到来,他都尽可能追击现场,或者寻找一切能满足好奇的资料。当时电视台上的农业频道有一个叫气象信息的节目,云图动画里的箭头会标记出台风的位置,郑远看得如痴如醉。

天气分汛期和非汛期,“台风论坛”也如此。每到台风季,论坛都格外热闹。郑远组织大家讨论,大家追踪每一个台风的发展动态,分析它的每一个节点,逐渐聚集起像他一样的气象爱好者。当时有一位福建的在读大学生,写了一篇台风回溯,激发起其他人写“台风回忆录”的热情。一时间,论坛上掀起了全方位记述台风生命史的热潮。郑远也写下四五个自己熟悉的台风,从台风胚胎形成、发展、影响到消亡,每一篇都扬扬上万字。那几年,“台风论坛”每年平均产出一百多篇关于台风的“回忆录”,影响较大的台风几乎都记录在册。近十年时间,聚沙成塔,“台风论坛”积累了大量气象内容。

微博开始流行后,郑远想突破论坛的爱好者小圈子,吸引更多普通人关注气象。2010年,他们开始以“中国气象爱好者”账号在微博上更新内容,论坛里的活跃成员也成了微博内容创作者。“中气爱”的头像,就是一个旋转的蓝色台风。

“中气爱”的成员保持着“追台风”的习惯。2021年,成员们在浙江沿海观测台风“烟花”

“台风论坛”十年的内容积累成了庞大的选题库。起初,他们只是将论坛的一些内容节选发到微博,但满是专业术语的长篇文章,却乏人问津。大伙儿开始摸索,要怎么面向大众做科普?

答案是要激发普通人对气象的兴趣。郑远说,给网友们“种草”,要主动提供他们关心的、能读懂的内容。这就类似于“中气爱”的成员们在成长环境中自发形成对气象知识的兴趣。郑远成长在多发台风的东部沿海地区,傅正航家在“火炉城市”重庆,其他成员也都生活在“天气对生活影响大,可以触及可以追击的地方”。

和郑远一样,傅正航从小就是个对天气着迷的小孩。重庆多沟壑纵横的河谷地形,夏季时常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傅正航从小就喜欢蹲守天气网站,追踪查看气温数据。2010年,一场高温热浪席卷重庆。当时上小学的傅正航每小时看一次数据,仍然不过瘾。于是搬了一张板凳,挂上气温计,成立了自己的“板凳气象台”。一到高温天气,大家躲在屋里吹空调,只有他兴奋地去户外观测。这个专属气象台从小学开始,一直陪伴着他。小学时,傅正航就在气象台网站搜集观测雷达。有次他发现雷达回波正往家乡方向移动,将在一小时后到达,据此推测一小时后会有降雨,提醒父母收衣服。家人还不太相信,此时外面正晴空高照。一小时后,雷阵雨真的落下。父母都觉得儿子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能预报天气。

2016年,“中气爱”注册了今日头条,开始发布气象科普的图文内容。对于他们,这是一个重要节点。这是面向不同年龄层,传播度最广的渠道之一。同样一篇五百字左右的图文,在今日头条上的阅读量几乎是论坛里的数十倍。

为了走进大众,让科普内容更易懂和好传播,“中气爱”开始增加年轻人的力量。“00后”的傅正航就是在此时加入,负责大众科普。他擅长追逐热点,捕捉生活里有趣的气象现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在“中气爱”的头条评论区里,网友们热衷追踪天气

摸到了走进大众的路径后,“中气爱”的科普知识分享越发贴地。他们的280余万头条读者,大部分是“实用派”,密切关心身边的天气状况。他们像好奇的孩童,在评论区里晒温湿度计,追踪气象数据。不少“铁粉”,一有气象动态就追着“中气爱”催更,想看到更具知识性的解读。

科研和科普,打破界限

在初中时,傅正航就是“中气爱”的忠实读者。对气象的痴迷成为傅正航的学习动力,傅正航高考后,正值复旦创立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不久,他成为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第三届本科生。大二开学专业分方向,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大气科学这个并不太热门的方向。

大二时,经过一位朋友引荐,傅正航正式加入“中气爱”。这让他感觉“相逢恨晚”。傅正航的专业背景大大增强了团队专业科研力量,而伙伴们对贴近生活和大众的天气现象的长期关注、充分讨论,给傅正航带来了新的科研视角和灵感来源。

极端天气降雨的科普,让他联想到可以研究类似的台风群发背景下的特征以及背后的物理机制。傅正航随即和学校里研究台风问题的导师讨论,围绕“台风群发事件”制定研究计划。2023年,部分成果发表在地学领域知名杂志《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成果发表后,傅正航又将它们制作成更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在今日头条等平台上做科普。

傅正航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2022年,傅正航大四,开始准备毕业论文。那一年,长江流域高温,人们生活普遍遭到了高温天气的困扰。傅正航和“中气爱”的小伙伴们围绕长江流域的高温天气进行科普。和我国南方高温同一时期的,是巴基斯坦的洪水。这年夏天,巴基斯坦的降水量超过历史平均降水量的10-20倍,造成人员伤亡,这也是“中气爱”的一期科普内容。在关于巴基斯坦高温的科普视频里,有一帧卫星云图上同时标注了长江流域的高温和巴基斯坦的暴雨洪水。看着这张图,傅正航陷入了思考——二者之间,会不会有联系?

这成了傅正航的毕业论文灵感。

研究过程并不顺利。除气候动力学上的诊断和推导外,项目还涉及许多数据分析处理和模式的运用,而本科生傅正航没有太多相关的经验。在和导师请教的同时,他还和“中气爱”的小伙伴们讨论。他们中许多人都是靠着兴趣驱动自学,“用爱发电”,在数据处理、数据绘图上有丰富的见解。因此给了傅正航许多帮助和支持。经过整整一年的研究,终于有了初步成果。

傅正航还记得,之前导师很少会直接点评他的成果。这一次,当他将整篇论文框架呈现给导师时,他说了很多次“非常好”。

最终,傅正航不仅顺利完成了题目为《北半球夏季南亚西北部洪水和东亚热浪共发的机理研究》的毕业论文,2023年,还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地球物理联合会会议,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4月,傅正航的研究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傅正航和“中气爱”的小伙伴一起,完成了论文封面的设计。

傅正航的论文发表封面

傅正航现在在复旦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对他来说,和“中气爱”的伙伴们一同寻找科普选题、和读者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让他了解大众更关心哪些问题,也更明晰了这些在大众的关切里没被解决的问题,是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因此,他的科研项目往往更贴近大众视角。

傅正航是复旦大学的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在毕业典礼上,他介绍自己是“中气爱”核心成员

这种打破科普和科研界限的尝试滋养了傅正航的研究,也激励了其他“中气爱”成员。上周六,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播出了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成员故事,他们在今日头条上创作的内容,不仅成为读者的天气信号站,也给专业科研机构带去了一手的天气数据。

郑远说,未来,他们计划产出更多科研科普融合的气象内容,沉淀下更多气象过往记忆,他们的气象追踪和科普还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里继续着。

文/李濛

发布于:北京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