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08:12:34 人气:7
为什么中国古人会做琉璃,却不会做玻璃?,
▲隋代玻璃瓶首先纠正题目里的错误:谁说中国古人不会做玻璃?
所谓“琉璃”,在中国古代时,很早就是“玻璃”的别称,直到汉代以后,才用来指代中国本土生产的玻璃.。
而中国人做玻璃的历史,虽说要晚于西亚地区,却最晚也在西周年间就开始:河南洛阳与陕西宝鸡的西周墓葬里,就出土过玻璃珠与玻璃管。春秋战国年间的各地墓葬里,玻璃制品也更多更丰富,不单有玻璃珠这样的小物件,还以“模压”“缠丝”等技术,制出各种玻璃制品的首饰。汉朝的墓葬更出土了玻璃碗与平板玻璃,全是百分百的“中国”。
▲西周玻璃珠串
但那时的“国产玻璃”,确实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遥远。当时的中国玻璃耐热性极差,就连玻璃杯碗,放点热食就容易炸裂。基本只能送进墓穴里陪葬。南北朝时中亚玻璃生产技术传入中国,中亚商人以先进配方与烧制技术造出的“五色玻璃”,北魏年间更惊艳了洛阳城,以至于“中国瑠璃遂贱”。沿着丝绸之路涌来的西亚玻璃,从此更在中国热,把“国产玻璃”冲击得体无完肤。
▲南北朝玻璃罐
不过,积极吸纳外国技术的中国琉璃,追赶的脚步也从此不停。唐朝时的中国工匠,就已能熟练运用西亚吹制技术,烧出精美的玻璃小瓶与茶具。宋代时“高铅玻璃”大量普及,玻璃的成本更低,不但可以烧制精薄光鲜的玻璃器皿,琉璃砖也应运而生,宋元年间正月拾五灯会上的“琉璃灯”,更是常见年节盛景。五颜六色的玻璃镇纸花片等饰物,也在民间风行。但中国玻璃产业的真正井喷,却还要说明清年间。
▲唐代玻璃盆
如果说宋元年间的玻璃器皿,还只是宋元瓷器光环下的“配角”,产量还拾分有限,那么明代起的玻璃生产,规模却是越发壮大。明初博山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玻璃生产作坊。玻璃制的玉带玉佩,明初时就是四品以下官员的法定装饰。花鸟人物造型的玻璃制玉佩,更在明朝百姓家拾分风行。
▲宋代玻璃簪
而随着拾六世纪中叶,欧洲玻璃技术的传入,充分吸纳其中精华的中国玻璃产业,各种精品更是层出不穷,终于有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明清时代北京的琉璃厂,可以生产拾五种颜色的玻璃,器物五花八门。有大型的玻璃器皿,还有烟壶漏斗瓶罐手镯等各种物件。
▲明代玻璃手镯
中国领先世界的烧瓷技术,更是与之完美融合,有了“金星玻璃”“套色玻璃”等精美珍品。特别是乾隆年间,以镂雕圆雕等方式制成的金星玻璃,更是极显皇家雍容华贵。审美常被吐槽“农家乐”的乾隆皇帝,在玻璃器皿的鉴赏上,却是拾分高大上的风采。
▲清代金星玻璃笔筒
比这更“高大上”的,却是明清年间,中国强大的玻璃生产,不止是京城琉璃厂的精美产品,还有淄博等地,民间琉璃厂的各种创意。精巧的玻璃产品,在明清年间的中国也拾分流行。其中的“缠丝玻璃”“平面雕刻玻璃”等产品,是为领先世界的工艺精品,今天还在全球收藏界拾分受欢迎。
▲清代缠丝玻璃瓶
比起秦汉时代,看上去无比粗糙的早期玻璃,后来琳琅满目的中国琉璃,却也证明了一个自古以来的真理:哪怕暂时落后,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技术,中国人,一定可以越战越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