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上海这个镇的村书记们全员当“微商”了?豁出去带货做广告,是为

2024-09-17 11:49:52  人气:15

上海这个镇的村书记们全员当“微商”了?豁出去带货做广告,是为了…… ::上海在线 shzx.com 老厂长“散装英语”带货红薯粉火了 

上海这个镇的村书记们全员当“微商”了?豁出去带货做广告,是为了…… ::上海在线 shzx.com

“金汇镇的村书记们最近改行当微商了?”“怎么个个都开始发广告带货了?”

今年8月以来,奉贤区金汇镇新强村的村书记何晓丹已不记得回应过多少次这样的疑问。但每次看到自己朋友圈发布的成堆“金品汇萃”电商小程的购买链接和广告吆喝,她也忍俊不禁:“你别说,的确像微商。”

让村书记“全员微商化”的原因,是金汇镇今年8月1日创新推出的首个镇级网上商城小程序“金品汇萃”。

本质上,这是个助力乡村振兴的电商平台,由镇上18个村的村书记担任主力推销员,其交易带来的佣金收益,绝大部分都会根据村书记们的带货情况,按比例反哺给18个村的集体经济,用以给村民分红、维护提升村容村貌与农村基础设施。截至目前,该电商小程序的总销售额已突破110余万元。

光辉村村书记带着团队为“金品汇萃”小程序上的商品直播带货

产业优势带动乡村振兴

“金品汇萃”与现下许多助农电商平台不同。在这里,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并不是农民或农业合作社自产自销的蔬菜和时令瓜果,而是妙可蓝多奶酪、马来西亚鲜食榴莲、燕太太燕窝、橘朵唇膏等正儿八经来自金汇镇头部生产型企业的“工厂源头货”,涵盖美味生活、美妆护肤、乳品烘焙、酒水饮品、酒店餐饮团购等8大类200多种商品。

小程序背靠的金汇镇是奉贤食品产业重镇。记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金汇镇共有125家食品相关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其中不乏燕太太、妙可蓝多这类耳熟能详的行业细分市场头部企业。拥有产业集聚优势,金汇镇近几年也在加速建设高端食品健康产业高地,打造水果、奶酪奶油及燕窝三大交易中心。此外,依托东方美谷的品牌效应,金汇镇也积聚着不少化妆品企业,如近几年大热的国产化妆品品牌橘朵、稚优泉等。

金汇镇有18个乡村。村与村之间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存在差异,在推进全域乡村振兴与切实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因此,为让产业优势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动能,今年金汇镇成立了一二三产融合专班,并创新推出“金品汇萃”小程序。一方面提升本地企业产品和金汇健康食品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同时也依靠“村书记推介,利润反哺”的机制有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核心目的是促使以一产为主导的村级经济,参与二产工业企业产品推介,通过电商销售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据“金品汇萃”项目负责人朱晚辰介绍,目前,该电商平台整合了金汇镇各产业园区内20多家优质食品、化妆品企业入驻,共有219个SKU(商品)可供线上选购,未来还会争取更多企业和品牌入驻。“小程序上所有的商品,我们都跟企业申请到了最低控价,尽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本地工厂专属的‘地板价’,也提升平台的竞争力。”

小程序平台上售卖着金汇镇食品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

村书记们打响“电商之战”

在推广模式上,金汇镇每个村都拥有其专属的“金品汇萃”平台村级推广二维码,上面印着村书记的头像与姓名,市民网友扫描哪个村的二维码端口进入平台,其产生的消费就会记录到该村名下。后台会实时统计每个村的销售情况,通过按月结算的方式,将所得利润按比例补贴给各村集体经济。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里,被赋予推销员身份的村书记们肩负着“为村争光、为村赚钱”的重任,各个都“卷破脑袋”,为了带货较劲脑汁。

金汇镇每个村都拥有其专属的“金品汇萃”平台村级推广二维码

有的在个人朋友圈、微信好友群等线上渠道铺天盖地宣发推广小程序和商品;有的则充分挖掘乡村党建共建联建单位企业的人脉资源和购物需求;还有村书记把村里的农家会所拿来做促销活动,吸引村居民在小程序下单购物。

比如,凡是在光辉村农家会所操办婚丧嫁娶等酒席的村居民,可凭借前三个月时间内在“金品汇萃”上订单参与减免活动,消费满1000元抵500元场地使用费,以此类推。

金品汇萃小程序上的金汇产品

也有村书记坦言,这场“带货之战”打响后,自己“被迫”转型,硬着头皮挑战了以往想象中不可能涉足的领域。

这两天,金汇镇“销冠”光辉村村书记汪卫国开始尝试新的带货手段。他在村委会里搭建了一间简易直播间,每天下午与同事们一起在短视频平台为“金品汇萃”上的产品直播带货。向来不爱在互联网上抛头露面的他,对着镜头倒也能介绍得眉飞色舞。

光辉村直播带货团队

“目前刚开播两天试水,销售额不算高,每场只有五六百元。但直播电商是打开市场必须要顺应的趋势,所以一定要做。若单纯自己直播,我是豁不出去的。但一想到能为村集体经济做贡献,就没什么可难为情的。”汪卫国说。

助力企业打开销售新渠道

在村书记们的努力下,小程序上线不足一个月,累计销售额就已超过百万元。而远超朱晚辰预期的是,许多其他街镇和产业园内的企业也都慕名而来谈合作,想让其产品上小程序电商平台。

“其实项目初期,我们出去拜访企业谈合作时,能明显感到部分企业对这个项目的信心和感兴趣程度一般,许多都处于观望和婉拒状态。”朱晚辰告诉记者:“如今积极的市场反馈,已让许多企业看到这个渠道的前景,我们谈合作也顺畅许多。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正在洽谈中。”

“金品汇萃”小程序上架的马来西亚鲜食猫山王榴莲,上架不足半天就被售空 李茂君/摄

事实上,对部分企业而言,“金品汇萃”小程序也是个打开C端市场、被观众看见,甚至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金汇镇许多食品、化妆品企业都是行业大品牌的代加工企业,往往面临“代加工品牌家喻户晓,自有产品无人问津”的销售困境。同时,尽管镇上食品行业企业集聚,但由于许多企业对周边同行企业不甚了解,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够密切,“舍近求远”找合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通过金品汇萃平台整合镇内企业产品,企业能够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及同行对自家品牌的认知,政府能以此培育本土化特色品牌,让健康食品的区域产业定位更深入人心,反哺机制也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造血机制。”朱晚辰说。


老厂长“散装英语”带货红薯粉火了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老厂长“散装英语”带货红薯粉火了

年过半百的他回乡创业,为打开国际销路跟“00后”学英语、拍视频

虽然英语不够标准,但韩德校的账号很快就吸引了3万粉丝,其中有不少外国人

韩德校带着公司做售后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学英语

“Hello ,boss!This is Chinese sweet potato vermicelli.It tastes Q弹 smooth and delicious.”(你好,老板,这是中国红薯粉丝,它吃起来Q弹、丝滑,美味极了!)近日,一位大叔用“散装英语”介绍自家红薯粉的视频走红网络,虽然大叔英语说得不好,不会的词还会下意识地用中文替代,但认真努力说清楚每一个单词的样子,被很多网友点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视频中的大叔名叫韩德校,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人,2016年响应当地政府“能人回乡”的号召,从云南昆明回到老家创业,公司生产的红薯淀粉、红薯粉条受到好评,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去年公司开设了国际站,为了打开销路,韩厂长跟“00后”同事学英语、拍视频,亲力亲为推介自家产品,“我们农村实干家充满信心,想把中国的良心产品推荐给全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放弃建材生意返乡 从零开始做起“新农人”

韩德校是土生土长的红安县人,父母是当地农民,他小时候经常帮忙干农活。1993年,他独自一人前往云南昆明打工,从摆摊到租门面卖百货再到做建材租赁生意,一步步白手起家。“有段时间建材生意很好做,我赚到了一些钱,经济上还算宽裕。”韩德校说,那时差不多年入百万了,一家人也打算在昆明定居。

“2016年,红安县委、县政府发出了‘能人回乡’的号召,我也收到了邀请。”韩德校说,一开始,他的家人是有些不同意的,“我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在读大学,两个儿子还在读高中,一家人都搬回去有点不现实。”

那后来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呢?韩德校解释道,“我童年的生活经历,让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外打工时,常常想到小时候在田里玩的场景,想到家乡的味道。人到中年,常会思乡,我和妻子说了想法,还告诉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农村里人越来越少,这样子怎么发展?我们这些人回去办企业,把家乡好的农产品做出来,家乡才会越来越好。”

说服了家人后,他给两个儿子办理了转学,带着妻子一起回到红安。经过一番考察,他在当地创办了公司,主营红安县的特色农产品红安苕(苕是湖北对红薯的俗称)制品,他自己带着员工下田干活、打苕粉、晾晒、装箱、搬运……什么活儿都干,亲力亲为。

“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产品生产线上总是遇到技术门槛。”有段时间韩德校很困扰,好在当地政府帮忙邀请了农学类高校的教授到厂里给员工们授课,分享经验,才最终突破了技术瓶颈。

2018年3月,他注册了商标“苕大哥”,采用传统技艺结合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红薯淀粉、红薯粉条,他也因此多了一个外号“苕大哥”,“家人总说我‘苕’,好日子不过非要回到农村下地干活,但我觉得在这里的前景是广阔的,到现在我一直觉得当时走的路是对的。”

为扩大红薯粉销量 五旬大叔开始学英语

打开韩德校的视频,你会听到他用“散装英语”介绍自家的红薯粉和厂房:“hi~friends!this is our sweet potato vermicelli!”(你好,朋友!这是我们的美味红薯粉!)“this is my noddle factory!”(这是我们的面条工厂)带着口音的魔性发音被网友调侃,“第一次听别人说英文,说出了《亮剑》的台词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韩德校,刚过去的周末,他前往山里的红薯种植基地查看红薯的长势,一天也没有闲下来。今年51岁的韩德校,是红安伟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告诉记者,这些英语视频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拍摄的,因为公司正在做外贸出口,为了扩大销量,他想到了用英语拍视频的形式,“我是厂长,对我的产品负责,所以我想自己出来讲解可能更有说服力,让外国朋友更能信任我们的产品”。

不过,从小在农村长大,初中就辍学的韩德校,压根儿没学过英语,“这些英语单词都是公司的00后同事教我的,我也才刚刚开始学。”韩德校不好意思地说,“50岁开始学英语真是有点难,很多单词都记不住,只能反反复复硬背,没学过音标,所以发音也是‘中式’的,还带点口音。拍摄时大段的词是自己背的,一紧张忘了词,中文就会脱口而出。”

也因为这样,韩德校一本正经的产品介绍视频让网友忍俊不禁,评论区里好评如潮。大家惊讶于眼前这位大叔明明不善于说英语,但两个多月时间,已经坚持拍了55个英文视频了,台词背了一段又一段,视频的拍摄角度也一直在创新:从红薯的种植环境到厂房里的生产流程,从红薯粉的做法到口感,他介绍得头头是道……

让韩德校惊喜的是,他的账号很快吸引了3万粉丝,其中有不少外国朋友,还有外地做外贸的企业来取经,现在每天都能接到国外的订单,甚至有外国粉丝热情地指导他说英语,这也给了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生产出很多优秀的本土产品,我想把我们的品牌推广到全世界,让各国朋友都能吃到地地道道的中国美食。”

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出圈偶然中有必然”

“我们积极拥抱电商市场,在很多平台推广,2018年我们就拍视频了,当时还不成熟,拍拍产品、工厂、红薯粉的制作方法等,比较中规中矩,我自己也做直播,但都没有这次英文视频这么出圈。”韩德校说,“散装英语”出圈是意外,但偶然中可能也存在着“必然”——真正出圈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好产品,是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农村实干家的真诚态度。散装英语背后,农村本土企业积极求新求变、拥抱更大市场的理念和行动,让网友们打心眼儿里感到“Good!Good!”

有意思的是,韩德校的视频出圈后,他还带着公司做售后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学英语,“现在国外的订单越来越多了,我鼓励大家一起学,每天都能在厂里听到大家学英语的声音,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有用的!”

韩德校回忆说,2018年创业当年,公司产值达220万元;2019年,产值500万元,“当年产品还登陆了央视《乡村》栏目,在全国糖酒招商会上签下百万大单。”韩德校欣慰地说,去年,公司总产值已经达到1500多万,现有生产基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红安苕种植基地720亩。

公司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所种红安苕的销路问题,也解决了一些农户的就业。韩德校介绍,公司采用的是“创业项目+扶贫车间+贫困农户”模式,把生产基地建在村里,农民靠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劳务务工得薪金,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助农模式。

让他骄傲的是,除了帮助当地农民,公司也一直在招聘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目前我们厂里有四名年轻的员工,他们有干劲不浮躁,愿意回到家乡踏踏实实地跟着我干,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好,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年轻人回乡,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有朝气与活力!”

发布于:北京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