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15:03:45 人气:25
留学不香了?清华留学人数两年间“腰斩”,上海对“清北”吸引力升高 在陕留学生,暑假这样过,
留学不香了?清华留学人数两年间“腰斩”,上海对“清北”吸引力升高
作 者丨王帆
编 辑丨周上祺
名校毕业生,热衷去哪儿就业?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去向,往往备受关注。
近日,清华和北大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保持高位稳定。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7441人,与往年相比整体有所增加,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8.4%;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合计9704人,去向落实率为98.45%。
从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去向来看,“留京”仍是清北学子最主流的选择,其次,上海的吸引力对比往年显著上升,相比之下,广东的热度相对有所降低。
此外,在疫情影响下,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出国(境)留学的比例相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其中,本科生选择国内升学的比例在上升,但总体来看,潜在的留学毕业生们,更多地走向了就业市场。
上海的吸引力赶超广东
2018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定并公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提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
这一政策的效果似乎并非“立竿见影”。以2019年北大的情况为例,当年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中,留在北京本地的占43.55%,去广东的占20.62%,去上海的仅占6.48%。其中,168名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的首选是广东,共有45名本科生去广东,占比高达26.79%,留在北京的仅27人,占比为16.7%,去往上海的更是只有7人,占比为4.17%。
2019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样最热衷去广东,占比为25.3%,其次去往上海的也达到了24.0%,而留在北京的仅占18.2%;硕士生有43.0%留在了北京,其次去广东的占21.6%,去上海的则为13.7%。
总体而言,清北学子除了留在北京外,广东曾是最热门的选择。但到了2021年,上海的吸引力在明显上升。
2021年,清华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本科生有22.6%去往了上海,这一比例反超了去往广东的18.3%,也超过了留在北京的16.1%;硕士生和博士生仍然最倾向于留在北京,但第二选择均为上海。
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单位所在地分布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1年,北大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留在北京的本科生比例显著增加,其次,有14.06%的本科生去往上海,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去往广东的12.14%;当然硕士毕业生中,有17.56%去往广东,比去往上海的11.94%仍然高出了不少。
2021 届北大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清北毕业生对上海的兴趣增加,主要还是与上海定向放低户籍门槛有关,由于政策消化和产生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到2021年上海的热度才较明显地显现出来。从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考虑,上海户籍的吸引力高于很多其他城市。
他还指出了另一个因素,2020年7月,深圳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提出“在深圳落户满3年且连续缴纳36个月个税或社保才能购买商品住房”,这可能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也开始采取“定向”留才、引才措施,于2021年发布了《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提出了一系列引进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其中包括“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据公开报道,北京人社局曾明确,“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7所高校。
孙不熟指出,过去若干年间,深圳、广州率先降低户籍门槛,抢到了一波人才红利,随着上海和北京的落户政策也在放松,未来的引才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当然,具体的变化趋势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清华留学人数两年间“腰斩”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的出国(境)留学比例普遍有所下降,2021年,从清北毕业生的选择来看,下降趋势仍在持续。
2019年,北大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为1155人,比例为14.79%。2020年,出国(境)人数为1084人,比例小幅下降至13.34%。到了2021年,出国(境)留学人数下降至793人,比例下降至8.17%,其中本科生出国(境)的降幅最明显,仅为553人,比例为18.90%,2019年这一比例则高达30.01%。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15.3%,2020年已经迅速下降至9.6%,由1035人减少至674人,这其中主要是赴美国深造留学的人数大幅减少,由2019年的692人下降至361人,赴英国的人数由88人小幅上升至99人。
2021年,清华大学的出国(境)学生人数进一步降至517人,相比于两年前已经“腰斩”,比例更是下降至6.9%。据披露,出国(境)学生主要深造高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京大学等。
这对比两年前也有较明显的变化。2019年,清华大学出国(境)学生去向较为集中的海外高校分别为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
启德教育近日发布的《中国留学市场2021年盘点与2022年展望》显示,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亚洲的几大留学目的地作为中国内地学生留学的重要选择,出现了升温的情况。
一位留学行业的研究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留学意愿的整体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学生及家庭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产出比”,局部来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热度上升,主要是疫情控制得较好,回国(境)更方便,费用一般也更低。
减少的留学学生,主要转向了国内升学及就业。以本科生的去向为例,2019年,北大校本部本科毕业生共2726人,1186 人国内升学,占比43.51%,2021年,校本部本科毕业生小幅上升至2926人,1529人国内升学,占比上升至52.26%。
2019年,清华大学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为53.9%,2021年上升至62.9%,这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放弃或暂缓留学计划的毕业生。
美国一所高校的国际招生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因为疫情的缘故,真正恢复到以前自由通行的状态还需要时间,对于因为疫情或中美关系等原因放弃留学计划的家庭而言,重建信心也需要时间。
发布于:广东
在陕留学生,暑假这样过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8月14日,陕西科技大学的摩洛哥留学生努尔丁在实验室做实验。 本报记者 李羽佳摄
本报记者 李羽佳 田芳昕
在古都西安的高校,国际面孔越来越多。他们带着对东方文化的憧憬和求知热情来到中国,来到西安。在这里,他们是学生,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8月中旬,记者走访在陕留学生,倾听他们的暑期故事,了解他们如何在这片陌生却温暖的土地上收获成长、找寻归属。
“在陕西,我交到了来自许多国家的朋友”
组织来访者签到、带领第一次加入活动的新朋友参观、主持互动环节……8月14日,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雅娜在秦创原人才大市场RCEP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的汉语课堂做场外协助。
她是这里的实习生。虽然工作繁琐细碎,但她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她说:“在陕西,我交到了来自许多国家的朋友。在志愿服务中,我常常能帮助到他们,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今年21岁的雅娜在西北大学读市场营销专业。从西北大学到位于西咸新区的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单程需要1个小时。早上7时起床是雅娜这个暑假的常态,但她并不感到疲惫。她说:“虽然实习工作不要求我必须很早就到,但作为团队的一员,我希望更主动地投入工作。”
平时,雅娜主要从事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她和同事一起出点子、拍视频、剪辑,合作完成一个个作品。这与她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区别。她说:“与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尊重、包容。同时,因为我们要给前来咨询政策的外国人讲解政策,这有助于提高我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让我了解了不少相关政策。”
小时候,雅娜的梦想是到处旅行,去很多国家,看很多风景。现在,中国成了她实现梦想的重要一环。她说:“在中国,我感觉很舒适,很有安全感。未来,我可能还会去很多地方,但旅行结束,我还是想回到中国。”
“把陕西的美食美景分享给朋友们”
通过VR技术沉浸式游览巴黎圣母院,看电影《家在黄河边》时想念家乡的生活和朋友,游览华山,拥抱陕西的山川美景……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大河的暑期生活充实而丰富。
大河2021年来到长安大学学习无人机相关知识。今年,攻读完硕士学位的他选择留在本校继续深造。他说:“我不舍得离开这里,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课余时间,大河喜欢通过拍摄记录在陕西的生活。美食、风景、文物、研学活动、毕业典礼都是他的素材。他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发布了有关陕西、中国的推介,已经吸引了近万粉丝,成了一名旅游博主。他说:“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地方值得我去探索。这里的山脉雄伟壮丽,博物馆里的文物异彩纷呈,每一处都令人惊喜,我要把陕西的美食美景分享给朋友们。”
这个暑假,最让大河难忘的是电影《家在黄河边》。电影中,主人公王长河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在黄河岸边的家乡?改造盐碱地、?改良冬枣,靠智慧和劳动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孟加拉国有很多河流。河流带来了丰富资源,住在河边的人像电影里的人一样,需要开发和治理很多地方。”电影把大河带回曾在家乡河边生活的日子,让他想起了在那里的朋友,也带给他一些启发。
他说:“我们在外面学好知识和技术,应该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我们国家的无人机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读完博士后,我可以回到孟加拉国的大学教书,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去,培养更多年轻人。同时,我会跟他们讲中国的故事,让他们也到中国来交流学习。”
“这段经历为我成为化学专家打下基础”
经过掺杂、球磨、煅烧、烧结、抛光等工序,把钛酸钡粉末变成一片陶瓷,这是陕西科技大学的摩洛哥留学生努尔丁最近在实验室学习的主要内容。半导体陶瓷材料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这个暑假他最亲密的“伙伴”。
“我去年来到中国,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很多有名的地方等待我去探索。”暑期,努尔丁没有回国,想利用假期再多学一些,更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
从小就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努尔丁,小时候提出过很多疑问,“燃烧和火焰是怎么产生的”“物质是怎么转化的”……本科时,他如愿学习了化学专业,不仅深入研究了生活中的多种神奇现象,还发现他所学的知识能推动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的发展,把使用过的一些材料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些都让他着迷。
在一次偶然的学术交流中,努尔丁认识了陕西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老师,被中国在半导体和电池方面的先进技术折服,被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吸引,因此,飞越上万公里来到陕西学习深造。
努尔丁说:“我现在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主要是理解材料成分、加工工艺和不同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再结合我的化学基础,对材料和相关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从而接触到行业里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研究。同时,生活在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古城,让我对中国历史和哲学有了深刻的理解,拓宽了我的全球视野,这段经历为我成为化学专家打下基础。”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