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激发新动能 福建加“数”跑——写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

2024-10-26 15:09:57  人气:3

激发新动能 福建加“数”跑——写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之际 奋力把“最大红利”转化为强劲动能 

激发新动能 福建加“数”跑——写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之际

东南网5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万物互联时代,一“数”激起千层浪。

从21世纪初“一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全省的数据”,推向全国的数字化建设在福建拉开澎湃序幕;到2023年福建省级政府网站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位,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9万亿元,对GDP贡献超53%,福建正在数据要素赋能下全速奔向未来。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本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主题。数据作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型生产要素,区别于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最大特性——“数乘万物”,具有放大、叠加、倍增的乘数效应。不论是需要数字化改造的传统产业,还是以数据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与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迸发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又是一届智慧激荡的盛会。在举办地福建——数字中国建设实践发源地,正焕发出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保持数字政务全国领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

开发利用,探索争先

数据要素如何界定产权、数据资源怎么汇聚开发、数据流通怎样实现合规高效等一系列问题,是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时必须解答的新课题。

从“0”到“1”,福建率先答题。

2020年我省被列为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在全国首次创造性提出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模式;2021年推动出台《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组建福建省大数据公司创新管理运营;2022年制定《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上线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2023年重点推动公共数据应用场景建设,率先推动公共数据面向社会安全高效持续直接供给……为国家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建设贡献了“福建经验”。

仅过去一年间,我省就制定实施《福建省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建设方案》《福建省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有力推动建设全省一体化公共数据体系,优化完善全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统一开放、开发服务三大基础平台,建成福建大数据交易平台。在全面、系统、完整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今天的福建,数据供得出——省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接入2009个系统,汇聚数据总量已超过1600亿条,实现“应汇尽汇”“应接尽接”。在此基础上,开展数据条目式归集,优化“一企一档”“一人一档”等基础库。

数据流得动——建立起支持部门数据共享、公共数据开放开发和数据流通交易的流通基础设施体系,满足政府内部、政府和社会主体之间,以及社会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数据流通交互需求,已累计向社会提供开放类公共数据目录2.3万个、1.2亿次下载服务、开发类公共数据目录3290个、372万次数据服务。

数据用得实——持续深化数据赋能科学决策、政务服务、精准治理、产业发展等各类场景,在金融、纺织、钢铁等行业涌现一批数据要素赋能应用。现有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应用场景超670个,公共数据开发服务应用近100个。

数字政务,保持领先

连日来,通过闽政通App注册参观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观众数量持续攀升。

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和参加数字盛会,闽政通近日上线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专题。老百姓只要在App首页点进热门服务中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专题,再选择“参观注册”,填写个人信息提交即可。

一触即达、一网通办、一站畅办。今年1月,闽政通焕新升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注册用户6230万,工作日日均活跃用户数近45万,入驻高频事项超800项。医保、社保、公积金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项成为排名前三的服务,占用户使用总数64.5%以上。

好用、爱用、多用,闽政通是我省多年来在数字政务领域保持全国领先的一个缩影。

2023年,福建省省级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测评中心评估为“卓越级”,省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全省超99%事项实现网上可办。

福州市政务服务“一网好办、全城通办”经验做法、泉州市“‘数字政务门牌’触达群众‘家门口’,便利政务服务一点通”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在全国推广;厦门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连续2年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名;平潭率先实现台资企业注册“全程网办”,首创台湾居民个税补贴“免申即享”……

领先的数字政务不仅为老百姓和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

2022年起上线的福建省经济社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监测与绩效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将全省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融为一体。现已汇聚省市县三级300多家数源单位关键数据155万多条,涉及电力、税务、交通、经营主体等高频的原始公共数据约3亿条。平台当前建立监测指标近5000项,通过分类科学、上下贯穿的指标体系,构建起常态化分析研判机制,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实现每周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

数据赋能,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怎样让流动的数据赋能更多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被福建摆到突出位置。

2023年,福建制定实施全省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一张着力优化全省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的蓝图,正一天天变成实景图。

目前,我省已建有5G基站超10万个,并率先完成距海岸线30公里全覆盖,厦门、福州、泉州、漳州、三明、龙岩等6个地市达到千兆城市。全省建成标识解析节点5个,标识注册量达7.4亿,较2022年底增长60%。福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被列入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筹),宁德三都澳正在打造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示范区。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率先探索创新的数据资源分级开发利用、全国领跑的数字政务服务水平和强势推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汇聚起了赋能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

近年来,我省数字经济发展交出了一张亮眼成绩单:集成电路和光电、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集群规模超2000亿元,马尾物联网、武平新型显示等5个数字产业集聚区产值超1000亿元,10家省重点数字平台交易额破百亿元,福州、厦门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宁德时代、雅马哈、凯邦锦纶、阳光中科入围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

数据赋能,数字社会建设同样跑步前进。

目前,福建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影像共享调阅全覆盖应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毫秒级共享”,累计互认检查检验项目约4.41亿项次,远程医疗已经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全覆盖;全省构建起一体化生态环境物联感知“一张网”,迭代升级生态云平台,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变化情况监测预警,生态数字化建设不断加快;数字城乡建设欣欣向荣,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建设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1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500多个……数据要素正为更广袤的社会领域、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赋予新动能,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数字化服务也日益丰富完善。

面向未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美好生活正向人们发出召唤。


奋力把“最大红利”转化为强劲动能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构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奋力把“最大红利”转化为强劲动能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近年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积极构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一体化合作事项落地落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行驶中的杭黄高铁列车 。(资料图片)

推进科技产业跨区域协同

——科研合作紧密,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长三角,科技与产业跨区域协同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逐年攀升,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近三年,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达到332.2%。

在一次次创新合作中,安徽充分发挥创新优势,为协同创新注入“安徽动力”。

安徽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大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已建、在建、预研13个大科学装置,构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祖冲之二号。(资料照片)

长三角科研合作不断紧密,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大城市形成了科研合作核心圈层。

产业合作中,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以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最为典型。

上海的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江苏具有动力电池产业优势,浙江能提供一体化压铸机,而安徽具有整车研发制造等突出优势。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就这样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

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

——开放成果凸显,携手拥抱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在长三角,高层次协同开放之手,越握越紧。

虹桥,是进出上海的第一站,也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会场所在。这个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自带对外开放的使命。

安徽着力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融资源优势,推动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便利金融服务。

走进合肥滨湖新区,一座座高高耸立的金融后台基地大厦十分醒目,这里已成为安徽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的重要平台。

位于合肥滨湖新区的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的综合基地落户于此。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高层次、多功能、现代化的金融科技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探索金融支持科创发展新模式,以此满足长三角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协同开放,交通是先行官。

中欧班列(合肥)常态化开行,货运不间断、航班不停飞,路线已覆盖18个国家、147个站点城市,安徽货本土化率达97%以上,累计发运海铁联运32万标准箱,先后开行“江淮号”“美的号”“美菱号”等企业定制专列1300余列。合肥国际陆港项目(二期)和下塘工业园铁路专用线重要物流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以合肥国际陆港、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为核心,深化合肥至宁波港、上海港、连云港港海铁联运通道,合肥以多通道、多式联运模式衔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

发挥合肥江淮联运中心辐射沪苏浙、中西部“两个扇面”功能,安徽开通合肥港—上海洋山港航线,合肥港—上海外高桥港等“水水中转”、河海直达航线不断加密,周口港/阜阳港/淮滨港—合肥港—芜湖港江淮联运航线常态化开行,打通了豫东南、皖北地区通江达海通道。

开放通道建设直接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近年来,长三角中欧班列装运的货物日益丰富,货品品类不断扩容升级。除了广受欢迎的义乌小商品和苏南的纺织品、服装外,更具产品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光伏组件、汽车配件、机械装备、白色家电等也不断进军欧洲市场。

沪苏浙皖携手,正在推动长三角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跃升。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更多“长三角人”正享受一体化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今年6月,长三角新增超级环线高铁的消息让“长三角人”振奋不已。6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长三角铁路首次新增一条上海站至上海虹桥站的超级环线高铁G8388次列车。该车次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一市,全程8小时9分。

10月11日9时许,首趟始发列车G9298次从宁国南站开出驶向宣城站,标志着宣绩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高铁线打通了南京到皖南城市的直连通道,让南京人乘高铁去黄山旅游走上更近路线,还进一步缩短苏皖赣等地的时空距离,对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推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便捷的通勤条件,带来的是省与省、城与城之间的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群众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足不出省,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近年来,安徽引入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优质资源,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创伤、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开诊。

在教育、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安徽省政府与浙江大学开启省校全面战略合作,安徽大学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发布“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苏淮安周恩来故里—安徽大别山金寨‘两源两地’”等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协同沪苏浙立法施行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异地提取住房公积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173项跨区域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区域内超千个文旅场所“一卡通用”。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一体化的发展红利正在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红利”。

6月3日,淮北市政务中心,不动产登记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长三角一体化跨省通办政务“虚拟窗口”,为上海市的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李鑫 摄

一个全体“长三角人”共建共享的新时代长三角,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来源| 安徽日报

责编| 顾盼编辑| 王玲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