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11:59:29 人气:9
跟着非遗主题大巴 体验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美景、美食 秦腔“创新展演” !非遗“焕新破圈” !,
跟着非遗主题大巴 体验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美景、美食
南海网7月21日消息(记者 汪承贤)7月20日下午4点,两辆满载90名游客的非遗主题大巴从海口出发,一路沿着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途径海文大桥、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木兰湾段最后抵达铺前,享受铺前的海鲜,感受名副其实的鲜美长桌宴。一路上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期间,来自海汽集团的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着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美景,进一步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来自海南八音传习所的老师们身着喜庆的红色演出服上非遗主题大巴前合影。记者 汪承贤 摄
来自海南八音传习所的老师们,在非遗主题大巴上为游客们带来了精彩的海南八音器乐演出,并对传统非遗八音器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记者 汪承贤 摄
乘坐非遗主题大巴欣赏海南八音器乐演出,小游客很兴奋。记者 汪承贤 摄
来自海南八音传习所的老师们,在非遗主题大巴上为游客们带来了精彩的海南八音器乐演出,并对传统非遗八音器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记者 汪承贤 摄
乘坐非遗主题大巴游客一路用手机记录沿途美景。记者 汪承贤 摄
乘坐非遗主题大巴的意大利主播被传统非遗八音器乐深深吸引。记者 汪承贤 摄
乘坐非遗主题大巴的意大利主播被传统非遗八音器乐深深吸引,感受八音乐器。记者 汪承贤 摄
在木兰湾,游客们摆出各种pose拍照打卡。记者 汪承贤 摄
在木兰湾,游客们摆出各种pose拍照打卡。记者 汪承贤 摄
在木兰湾,游客们摆出各种pose拍照打卡。记者 汪承贤 摄
在木兰湾,游客们摆出各种pose拍照打卡。记者 汪承贤 摄
在木兰湾,游客们摆出各种pose拍照打卡。记者 汪承贤 摄
来自海南八音传习所的老师们,在非遗主题大巴上为游客们带来了精彩的海南八音器乐演出,并对传统非遗八音器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记者 汪承贤 摄
乘坐非遗主题大巴游客漫步在铺前街头。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的海鲜,名副其实的鲜美!乘坐非遗主题大巴乘客等在享受铺前品海鲜长桌宴。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品海鲜长桌宴海鲜美食。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品海鲜长桌宴海鲜美食。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品海鲜长桌宴海鲜美食。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的海鲜,名副其实的鲜美!乘坐非遗主题大巴乘客等在享受铺前品海鲜长桌宴。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品海鲜长桌宴,糟粕醋深受游客喜欢。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的海鲜,名副其实的鲜美!乘坐非遗主题大巴乘客等在享受铺前品海鲜长桌宴。记者 汪承贤 摄
铺前品海鲜长桌宴,糟粕醋深受游客喜欢。记者 汪承贤 摄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韦晓凡
秦腔“创新展演” !非遗“焕新破圈” !
手帕翻飞、水袖曼舞、木偶喷火
……
舞台上
秦腔和非遗表演演员的“绝活”
赢得满堂彩
舞台下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听秦音、品秦食、感秦韵
如痴如醉
“一边吃‘三秦套餐’
一边欣赏秦腔
这样的感觉‘太陕西了’!”
上海游客张永海感叹道
今年5月起,西安首个以秦腔为主题的非遗旅游演艺《大秦腔》在陕西歌舞大剧院推出后,不仅得到了市场认可,还通过“非遗+演艺”、“非遗+餐饮”、“非遗+研学”等创新模式,赋予了秦腔全新的生命力,让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有效激活了西安的文旅消费市场。
2024年西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秦腔、西安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动精品剧目创作和展演模式创新。”近年来,西安市众多非遗项目通过活态传承,积极融入文旅发展大格局,不仅让非遗以更年轻的姿态、更青春的面貌走进市民游客中,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找到新时代的文化坐标。
强化互动
创新式秦腔表演让文旅融合展新姿
提亮、腮红、修饰、贴鬓……8月5日下午4时,陕歌大剧院化妆间,17岁的秦腔演员刘佳萌正在做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刚刚还是唇红齿白的妙龄少女,瞬间变身为妩媚动人的“小旦”。
“谁说00后不喜欢传统文化,秦腔也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刘佳萌说,尽管从艺校走上舞台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却让她坚定要将秦腔艺术走下去、要将秦腔文化传播出去的信念,“不为别的,就冲着那么多全国各地的观众来捧场,我也要坚持下去。”
像刘佳萌一样,陕歌大剧院有近20名00后秦腔演员承担着整台演出的大部分工作。他们绽放青春的身姿,成为秦腔守护、传承与赓续的最好注解。这当中,国家级非遗秦腔马派传承人、80后秦腔演员曹佳充当年轻演员们“老大哥”的角色。演出中如何走位、如何管理表情,他不厌其烦地指导着年轻演员们的演出细节。
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陕西杖头木偶戏”演员呼永凯手中的小小木偶不仅能做各种高难度动作,喷火绝活更是木偶表演一绝。作为全场年龄最大的演员之一、75岁的华阴老腔演员刘创成曾多次在国内外演出,这位老腔艺人坦言,守正还要创新,只有吸引更多年轻人观看才能让传统技艺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集合了40多名演职人员,包括秦腔、华阴老腔、皮影戏、碗碗腔、杖头木偶等一系列非遗演出,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游千年古都,赏大秦之腔。喝烧酒捧起大老碗,吼一声秦腔震破天!”8月5日下午5时许,随着铿锵有力的开场白,《大秦腔》正式拉开了帷幕。
灯光亮起,随着“秦王嬴政”率领武将集体亮相,让台下数百名全国各地的游客眼前一亮:慷慨激昂的音乐、武将的华丽扮相,让不少第一次接触秦腔的观众感到兴奋。这个改编自秦腔经典历史剧目《千古一帝》的开场节目,讲述了秦王嬴政加冕亲政后,力图富国强兵,统一华夏的故事。
舞台上,武生与武旦演员舒展飘逸,洒脱灵巧,将年轻英俊、叱咤风云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桃夭虚度访春讯,谁向桃园来问津。”
当观众还沉浸在慷慨激越的气氛中,一段清新婉约的乐调传入耳中,碗碗腔《人面桃花》的表演打破了观众对秦腔的固有印象。紧接着杖头木偶《钟馗探路》、皮影戏《鹤与龟》、华阴老腔《白鹿原》等非遗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演出谢幕前,演员们还与观众玩起了“抛绣球”游戏,让游客乐在其中。“太精彩了!”演出刚一结束,四川游客杨先生就迫不及待地登上舞台与演员合影。广东游客叶森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听唱秦腔,如饮佳酿,令人陶醉!”
从今年5月份开演以来,《大秦腔》已经演出400余场,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成为不少外地游客体验秦腔艺术、了解西安本土文化的窗口。
《大秦腔》导演兼出品人、陕西皮影雕刻非遗传承人梁庭僡认为,沉浸式互动体验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大秦腔》突破原有演出形式,让演员和观众互动反馈,成为舞台演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不断提升秦腔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才能收获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非遗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字,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打造精品剧目,才能推动秦腔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大秦腔》演出之余,还推出了秦腔非遗研学课程,让孩子们画上专业的戏曲妆,扮上秦腔演员造型,同时还有秦腔专业演员亲自展示和指导,剖析不同角色的表演形式,让同学们领略丰富多彩的戏曲之美。
短短3个多月,陕歌大剧院已经成为一家集戏曲演艺、研学旅游、非遗体验、科普教育、科研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体验场所,丰富了西安旅游演艺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融合创新
推动非遗融入文旅发展大格局
2024年西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贯彻‘两个结合’,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上攻坚发力。”如今,非遗已成为西安文旅提质增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8月7日,兴庆宫公园,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唐风雅集会”在兴庆湖畔“开元风雅”非遗体验店举行。身穿唐服的市民游客围聚在一起,伴着悠扬的古琴声,吟诵着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在兴庆宫写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大家还一起动手制作唐代点心——唐菓子,体验唐朝人的生活方式。
经过多年探索,“开元风雅”开创大唐美学与非遗结合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得到不少年轻人的认可,并通过举办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如书法、国画、陶艺等,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寓教于乐,传承文化根脉。
今年年初,“开元风雅”复原了唐代点心——唐菓子,连续登上2024年央视春晚、央视元宵节晚会“西安味道”晚会现场,让全国观众体验了一回“大唐味道”。“唐文化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历史课本上的记载,它更需要可触摸、可体验、有温度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是想通过文化活化、非遗活态等方式,让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更年轻、更活力的方式展现出来。”“开元风雅”主理人李欢表示。
“开元风雅”的文化创新得到不少非遗传承人的认可。如今,景泰蓝、蜀绣、延川剪纸、陕西社火脸谱绘制、凤翔泥塑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开元风雅”设立了 “大师工作室”,现场展示并教授制作社火脸谱、汉服、凤翔泥塑、景泰蓝等非遗技艺,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省级非遗秦绣传承人、首批“长安工匠”张欣认为,非遗是从市民百姓中走出来的文化瑰宝,最终还要回馈于社会,让市民百姓享受高品质文化内容。“‘开元风雅’传承文化、创新生活的理念,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唐文化的平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与创新诠释。”张欣说。
非遗演出、非遗文创、非遗研学,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推动非遗融入西安文旅发展大格局中,截至目前,西安11个非遗工坊、3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永兴坊、白鹿仓等成为非遗进景区的知名场所。坚持“非遗+”“+非遗”,西安鼓乐精心打造唐代宫廷燕乐《鼓》,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非遗呈现出年轻活力的青春面貌,推动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促进对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
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国声智库高级研究员于朔表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西安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非遗+”的融合创新,将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现代生活、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相结合,让传统非遗与时代发展节拍同频,是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展示非遗成果、呈现非遗之美的重要举措。
来源:西安文旅之声综合整理自西安日报
发布于: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