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学习进行时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

2024-10-09 15:05:13  人气:5

学习进行时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团结的故事--时政- 11175只!大连老铁山创中国大陆单日迁徙猛禽数量新纪录_时政要闻 

学习进行时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团结的故事--时政-

【学习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团结的故事。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总书记一次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留下了许多精彩故事。

201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像石榴籽一样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有一个细节令人感慨。当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籽”的比喻,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新疆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的。这句源自生活的质朴感言,触动了总书记的心弦。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交融汇聚、多元一体,这是石榴籽的特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时,反复提到“石榴籽”的比喻。它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句”之一,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

同样是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高度,强调“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说。

这是2024年6月20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的蟠龙社区。社区常住人口约万人,共有1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此安居乐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成。

身着民族服装的社区群众正在排练合唱节目。看到总书记来了,大家热情地向总书记献上一曲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幸福嘹嘹啰》。

“一到广西,就想起山歌了。”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广西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阳光热情、多才多艺。”

总书记叮嘱:“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

离开社区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希望社区各族群众多来往,大家互帮互助,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来到多民族聚居的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汉、回、满、蒙、藏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

在社区广场上,总书记来到居民群众中间,亲切地向大家问好,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说。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向游客和当地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次

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受到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最诚挚的欢迎。他深情地说:“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

从林芝到拉萨,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哈达、热巴鼓、切玛、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

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是要表达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在八廓街,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我23年前来过一次,现在建得多么好啊!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来,搞事业、转经、旅游。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总书记指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上午,习近平在赤峰博物馆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在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当时表演的来自巴林右旗9人组成的说唱组合,最小的11岁,最大的86岁。老中青少的混搭组合,也是这部伟大史诗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你们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这三部史诗,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对于这三部史诗,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称赞它们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念念不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深远考量。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三部史诗为例,强调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守住文化根脉,就是守住民族之魂。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执行:万 方 王子晖 翁伟庆

主笔:金佳绪 潘子荻

参与记者:刘 淼 张芮绮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徐婵、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11175只!大连老铁山创中国大陆单日迁徙猛禽数量新纪录_时政要闻

【文化中国行】

9月23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季猛禽监测单日记录猛禽11175只,是中国大陆秋季猛禽监测的首个“万猛日”,打破了老铁山2023年9月22日的7561只的单日最高记录。

从老铁山成群迁徙过境的猛禽。(保护区供图)

在今年7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是五个保护地之一,也是辽宁首处世界自然遗产。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连旅顺口区西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候鸟通过渤海海峡的最近通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老铁山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称为“老铁山鸟栈”和“中国大陆第一观猛胜地”。

据了解,该保护区于2018年启动猛禽监测工作,至今已连续开展7年,年平均监测猛禽数量6万余只,2023年监测数量最多,达到85567只,实现日均“千猛日”。截至2024年9月23日,今年已记录迁徙猛禽43449只。

飞跃老铁山的凤头蜂鹰(徐谭 摄/光明图片)

9月23日,大连阳光明媚、微风徐徐、能见度高,熬过了连续3天的大风,猛禽监测员终于迎来了一个好天气,这是适合猛禽迁徙的绝佳天气。天刚蒙蒙亮,监测员就带着期许的心情赶到了监测点,按照猛禽迁徙监测的往年经验,积压数日尚未渡海的凤头蜂鹰应在近几日会集大群迁徙,大家都认为今天会迎来监测数量的大爆发。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猛禽的数量似乎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多,直到临近中午11点,当日总数才1000多只,就当大家以为这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千猛日”时,情况似乎有所不同了。当志愿者用热成像仪瞄准远处山坡时,突然发现了数不清的小黑点。“大群蜂鹰来了!!”志愿者们立刻精神了起来,坐直身体、固定好望远镜、拿起计数器,开始了专注的计数工作。

迁徙途中的黑鸢(徐谭 摄/光明图片)

三只,五只,十只,二十七只,志愿者们开始报数,起初还只是零散的小群,但几十分钟内,从山坡上冒头并集结成群的蜂鹰数量骤增。

一百四十只,二百只,三百七十三只! 蜂鹰大群不再只从一个位置现身,而是沿整条山脊由西至东纷纷升空,集结成巨大的“鹰球”,在盘旋着拔升高度之后以,以极快的速度飞跃大平台上空,形成无比壮观的“鹰河”,从志愿者们的头顶上飞越渤海海峡。11时至12时,蜂鹰的数量便达到了668只。

12时至下午1时,蜂鹰也以几十只的大群稳定盘旋升空并纷纷渡海,统计数量达到1154只。下午1时之后,从志愿者口中报出的数字甚至从2、3百只,渐渐达到了400只以上。

下午1时到2时的蜂鹰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578只,截至此刻的蜂鹰总数也超过了5000只。“超过五千只了,今天应该是今年数量最多的一天了”。这个时候的志愿者们还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两个小时将见证的历史。

根据往年的经验,蜂鹰在下午2时左右会停止大群过海,或在尝试过海后返回。但是,今天的蜂鹰并没有就此停止。鹰河仍在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午2点半,今日的蜂鹰总数超过了7000只,23日的迁徙监测总数也即将超过以往的最高历史记录。“今天能破纪录吗?”蜂鹰没有给众人留下多少疑问的时间,截止15时,监测总数7998只,直接打破了2023年创下的7561只的记录。下午3时至4时,又有2832只蜂鹰飞过了老铁山。

一直到下午5点,天空中才安静了下来。监测员经过认真统计,当日监测猛禽总数最终定格在11175只,刷新了中国内地单日猛禽监测数量记录。其中绝大部分是凤头蜂鹰,有10870只,也刷新了该物种在国内的单日迁徙数最大值。

“太多了,计数器都按坏了”,猛禽监测员刘丹萌说。

“能一次性见到这么多猛禽迁徙,此生无憾”,监测员程铭这样感叹。

“太、太、太激动了,这个数量我能吹嘘好几年了”,首次参加老铁山猛禽监测的监测员说道。

“见证万猛日,老铁山没白来”,第二年来老铁山监测退休人员廖东炜、陆晨夫妻俩这样说。

“老铁山,不负期待,万猛日终于出现”,保护区资深监测人员王小平如此说。

“能亲身体验万猛日,太开心了”,保护区科研人员冯曙光和唐连友也非常的高兴。

国内首个“万猛日”令大家激动、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给监测员们留下了此生难忘的回忆。

专家表示,猛禽作为鸟类中的顶级捕食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通过开展猛禽监测的形式了解猛禽种群数量变化,对于衡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谭 陈雪)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