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 12:18:26 人气:12
今又清明,让我们去追寻汝州烈士陵园内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 “走进广州立行”:揭秘艺考文化课背后的故事,
今又清明,让我们去追寻汝州烈士陵园内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
每思祖国金汤固
便忆英雄铁甲寒
今又清明
我们慎终追远
祭奠先烈
▲王志斌拍摄于汝州市烈士陵园
汝州市烈士陵园从1954年筹建至今
共有405位革命烈士安葬在这里
今天
让我们去追寻这些烈士的传奇故事
真正理解
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张鲁庄的“二十七烈士坟”
汝州市区文化路(原名禹锡路)卫健委办公楼处,原是风穴路街道张鲁庄四组的土地,地名叫“烈士坟”。为什么叫“烈士坟”?笔者走访村中老人,了解到了它的来历。
据老人们讲,在日本投降那一年(1945年)农历十月初一下午后半晌,三辆牛车从县城经东关高家拐驶来,车上坐着保安团的兵,全副武装押着八路军战士,听说准备拉到堰坑(现五洲国际南边)去枪杀。当时,张鲁庄东瓦窑场至堰坑之间是一条战壕逐渐形成的道路,两边高中间低,宽度仅能通过一辆牛车,他们走到村东瓦窑场至堰坑中间,可能是看天色将晚,就地把战士们枪杀了。枪杀后东关几家铁匠铺的人跟着来抢脚镣、手铐;我们村老百姓将战壕两边的土刨下来将尸体掩盖。
后来才知道被杀的战士是皮定均司令的兵,有27人,皮司令从大峪率军南下,他们负责断后,被保安团长黄万镒部截击被俘。他们多为偃师人,被杀后偃师来认尸的人很多,都住在张鲁庄村。请张鲁庄村居民拿着三齿耙去扒开辨认,此时已发尸无法辨认,最后只有一家认出了他们的儿子;因孩子很娇,生下来时把小拇指咬下来一节为标记,认出后另埋一个坟;据说这个战士只有17岁,是抗大分校学生。约10来年后,一名老人领着孙子(该烈士的遗腹子)前来迁坟,因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没找到尸骨,没办法,最后他们捧把土走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此建有二十七烈士墓(实为土冢),四周植有松柏,也搞过几次纪念活动;慢慢地,村民们就习惯将此地块称为“烈士坟”。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没人管理,树也死了,坟墓也越来越小,最后被平,但“烈士坟”这个地名一直叫着。
那么,这27名烈士是如何被捕而牺牲的呢?
查阅有关史料可知:皮(定均)徐(子荣)支队南下前,将地方干部和军政干校编成教导团,这27名烈士就是教导团中的官兵樊文等人。
教导团下辖4个营(含由偃师独立团编入的两个战斗连队)。1营有4个连,其中两个连为军政干校学员、一个连为登封地方干部、一个连为伊川地方干部;2营也有4个连,其中两个连为偃师独立团战斗团队和部分干校学员、一个连为洛阳地方干部、一个连为偃师地方干部;3营下属4个连,分别为巩县地方干部、汜水地方干部、荥阳地方干部、密县地方干部;特务营下属专署机关、专署警卫连、电话队和侦察队等。
1945年10月4日,皮(定钧)徐(子荣)支队奉命南下,途经石槽王村、李楼村时,负责断后的教导团遭到黄万镒部的截击,土匪们还当场割下7个阵亡战士的头,之后分三批将27名战士送进城里,当即扣押在临汝伪县政府看守所。
伪县长张伯祥及军法承审孙文甫会同审问被俘战士。10月8日晚,刘厚芝(国民党军统临汝组组长)、蒋耀良(伪省府视察)被叫到县政府,在后面小屋内商议怎样处理。蒋耀良提议,将口供名单上报伪五区专署及省政府,请示如何处理,刘厚芝和张伯祥均同意。报告是刘厚芝拟的,大意是:临汝东北山盘踞奸匪皮定均部于本月四日率部队南窜,当即命令我保安团黄万镒率部前往堵击,先后俘匪27名,经军法承审孙文甫审讯,供认奸匪7名,其余坚不承认。供系被拉小夫,是否实情,后再分别严讯另案呈报外,可否将供认不讳之7名奸匪就地执行镇压,以儆不法。是否可行理将奸匪口供及名单一并附呈,电请悉遵。同时,刘厚芝又报军统河南省调查统计室。
10月10日,伪新任县长陶纪元到临汝,10月18日陶纪元到五区专署开会,在陶纪元没去许昌前,曾同蒋耀良、闫熙轩(秘书)及刘厚芝四人在县政府商议此事。刘厚芝向陶纪元建议说:“奸匪在东北山盘踞时,老百姓吃亏很大,已承认是奸匪的,可请示专署就地枪决,镇压地方。其余供系拉小夫的,内有几个小孩,或者是小夫,但要有一部分是奸匪的他不承认,到专署请示如何处理。可否严讯,证明是奸匪的,继续执行镇压。”陶纪元到许昌开了一星期会,于二十几日回到县里,下午即将保安团长黄万镒叫到县府,研究处理此案。于三点钟左右由保安团副团长罗耀远带领伪兵将这27名被俘战士,用三辆牛车拉到张鲁庄东地枪杀。
由于笔者的提案,汝州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到张鲁庄实地调查,组织老人座谈,并报省民政厅同意,在汝州市烈士陵园重建二十七烈士墓。2015年7月21日,汝州市民政局及汝州市烈士陵园管理处有关领导会同张鲁庄社区干部,按照民间风俗共同取土,用红布包裹后移入汝州市烈士陵园西北部零散烈士墓区。
(作者:张建庄,中共党员,1956年生,汝州市紫云路街道退休教师。)
何 增
何增(1904年~1945年),汝州市大峪镇高岭村北坡组人。幼年家境贫寒,缺吃少穿,没念过书,在家帮助大人打理家务,放牛割草。成年后经常和父亲一起从事农业劳动,能吃苦耐劳。
1944年皮徐支队进驻大峪地区,在马鞍驼建立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增强了他进步向上的热情,参加了高岭村民兵队。后又参加了大峪抗日区干队,成为一名勇敢的区干队战士。1945年9月的一天夜里,他奉命和其他民兵一起,在双石垛寨上站岗放哨。夜里子时,遭匪徒偷袭,在激烈的战斗中,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时年41岁。2013年6月,由大峪镇高岭村迁移至汝州市烈士陵园安葬。(收集整理:赵孟仁)
郭金山
郭金山(1906年~1945年),汝州市大峪镇高岭村剪花口组人,1944年11月任高岭村农会小组长。幼时家境贫苦,没有进学读书,在家拾柴供母亲烧火做饭,做些家务。长大后随父母一起务农耕种土地,参加劳动,饱受封建社会制度的摧残。
1944年,皮徐支队进驻大峪后,迅速开展抗日剿匪工作,在马鞍驼成立临汝抗日县政府和农民协会。他年轻力壮,参加了民兵队,又被村民选为农会小组长。工作中积极执行抗日县政府决策,实行减租减息,参与倒地活动,给贫苦农民分田分地。因此引起顽固势力的不满,便怀恨在心。
1945年8月20日早上,南乡土匪唐随力、张建功等受黄万镒指派将郭金山围困家中,开枪击伤。他带伤与土匪搏斗,被两个匪徒拦腰抱住,另一匪徒用木棍击打头部胸部,壮烈牺牲。郭金山母亲失去儿子,痛骂土匪,与土匪拼命。穷凶极恶的匪徒开枪把老太太打死在磨道里。2013年10月,郭金山烈士遗骨由大峪镇高岭村剪花口迁移至汝州市烈士陵园安葬。(收集整理:贾顺卿)
赵 科
赵科(1906年~1945年),汝州市大峪镇同丰村李沟南窑人。幼年随父务农,耕犁锄耙,扬场放磙,农业活样样在行。作为兄弟中的大哥,承担着家庭的生活重担。1944年9月,八路军皮徐支队渡过黄河,进入临汝县大峪店,其二弟赵德修被任命为大峪区干队中队长,受二弟的影响,他参加了同丰李沟民兵队。经常和马鞍驼、双石垛、辉泉等地的民兵一起站岗放哨,参加战斗。同年冬天,一名八路军伤员被安置在赵科家中,全家人都关心照顾他。赵科与伤兵成为朋友,亲如兄弟,伤兵腿伤恢复后,次年春天,还帮助赵家栽红薯,丢红薯芽。遗憾的是伤员归队,离去时连姓名也没留下。
1945年9月的一天下午,按民兵排班值岗安排,轮到赵科的三弟值岗,他担心弟弟年轻瞌睡大,自己替弟弟到双石垛寨值岗。地主武装梁小周趁八路军南下,开始反扑报复大峪抗日区政府留下的干部和民兵,当天晚上约12点后,袁窑地主武装队长梁金龙、中队长高金灵带着匪徒30多人,把寨外流动岗哨打昏塞嘴捆绑,摸进寨内,值岗民兵赵科和一起值岗的10多名民兵,殊死搏斗奋力抗击,终因寡不敌众,赵科胸部中弹倒下,其他民兵在战斗中有3位牺牲,其余退守突围。匪徒袭击后逃走,双石垛村民和民兵把赵科用门板抬回李沟家中。赵科的妻子何氏、长子赵和及亲人们为他洗身安葬时发现,他胸部中有3枪,腹部、腿部扎有6刀,疑是敌人在遗体上又扎的刀伤。
赵科牺牲时,长子12岁,次子未满1岁。一家人到处漂泊,改姓埋名,艰难度日。直到1948年临汝解放才回家居住。2013年5月,赵科烈士遗骨从同丰村迁移至汝州市烈士陵园安葬。(收集整理:贾顺卿)
董文聚
董文聚(1909年~1945年),汝州市大峪镇同丰村李沟南窑(原籍小屯镇路寨村)人,10多岁时,随母亲到大峪李沟南窑村和继父赵保一起生活。他为人忠厚肯干,不怕吃苦,很受乡邻们喜爱。1944年,当皮徐支队进驻大峪,在同丰村马鞍驼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时,他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了李沟民兵队,成为一名优秀的民兵队员。董文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怕危险,勇于冲锋陷阵。
1945年9月,他和同村民兵赵科及区干队战士何增等10多人,奉命在高岭双石垛寨哨所站岗放哨,保护区政府和老百姓安全。不料,在一天夜里,大峪西部梁家反动武装,由高金灵带队袭击哨位民兵。在战斗中,他身中两枪,流血不止。敌人又用枪托夯他,将他打昏过去。敌人走后,当地群众和民兵用门板把董文聚抬至李沟南窑家中。他苏醒过来,断断续续喊着:“娘啊,孩儿不能侍奉您了!”不舍地闭上眼睛壮烈牺牲,年仅36岁。2013年5月,董文聚烈士遗骨由小屯镇路寨村迁移至汝州市烈士陵园安葬。(收集整理:赵孟仁)
郭 庄
郭庄(1912年~1945年),汝州市大峪镇同丰村路泉人。小时候放羊放牛割草,家庭贫苦,没有读过书。少年时期,和父母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聪明机灵,勤快活泼,肯吃苦不怕累。
1944年,皮徐支队进驻大峪抗日剿匪。不久,在同丰村马鞍驼成立临汝县抗日县政府,组织民兵,团结当地乡绅名士,共同抗日剿匪。此时,血气方刚的郭庄在家人的支持下踊跃加入了区民兵队。
1945年9月,他服从安排,和民兵赵科、董文聚及区干队战士何增等10多人,在双石垛寨哨位执勤放哨。不料,一天夜里,大峪西部梁家匪徒由队长高金灵带队袭击哨位民兵。战斗中,郭庄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2013年5月,郭庄烈士遗骨由同丰村路泉组迁移至汝州市烈士陵园安葬。(收集整理:赵孟仁)
贾金钟
贾金钟(1919年~1944年),汝州市大峪镇高岭村辉泉人,临汝县抗日县政府第一区干队民兵,革命烈士。小时候家贫穷,没念过书,少年时就上山割草放牛,随家人一起参加劳动,长期的劳动让他练就了强壮的体魄。
1944年皮徐支队进驻大峪店后,在马鞍驼建立了临汝县抗日县政府。贾金钟积极参加了高岭村辉泉民兵队,经常在辉泉保安寨和石楼山古道口的康王庙附近站岗、放哨,有时还为八路军驻辉泉小队送信,帮助磨面提供给养。是年农历七月的一天晚上,八路军从刘何村杂木沟向见子岭寨转移,计划消灭盘踞在寨上的土匪。贾金钟为八路军带路。战士们都是猫腰前行,在见子岭寨下贾金钟探身观察敌情,一位八路军战士提醒他弯腰,但就在瞬间一颗冷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头部,当场壮烈牺牲,时年25岁。当战士们把他的遗体抬回辉泉时,全村人无不惋惜落泪。2013年5月,贾金钟烈士遗骨由大峪镇高岭村辉泉迁移至汝州市烈士陵园安葬。(收集整理:贾顺卿)
……
那些静静躺在陵园的烈士们,
还有很多是无名烈士,
或许,
我们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
但每个人的背后
都有一段不应被忘却的英勇。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
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发布于:河南
“走进广州立行”:揭秘艺考文化课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艺术院校的招生越来越注重文化课成绩。许多高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重艺术专业课的成绩,也非常重视文化课的成绩。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考生能否被心仪的学校录取。
正因如此,艺考生和家长们在选择文化课学校的时候就显得格外严谨。经记者了解,广州立行学校是近期比较受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门学校之一。为什么众多艺考生和家长都如此关注这所学校呢?广州立行学校的艺考文化课到底有何魅力?
为此,记者专门来到广州立行学校采访到了学校负责人刘校长,刘校长表示:“文化课对于艺考生来讲同样至关重要。文化课不仅是艺考生们未来升学的敲门砖,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能为艺术上的创作提供灵感。我们学校针对艺考生文化课学习的特点,研究出了适合他们的课程和学习方法,希望能帮助每一个艺考生走的更远。”
在提及立行学校的艺考文化课程时,刘校长也耐心地为记者进行了解答:“艺考生的时间其实是很紧张的,他们往往要兼顾专业课和文化课。这就要求艺考文化课的教学必须高效、精准。教师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精讲多练,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
另外,在校内参观时,我发现学校内绿植很多,在教室就能够轻松眺望到窗外的绿色植被。对此刘校长表示“多接触绿植能够帮助同学们缓解紧张的情绪。要想让同学们心无杂念的专注学习文化课,心情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下提高成绩。”
文化课学习是艺考生们必须要面对并克服的挑战之一。通过系统的文化课学习,艺考生们才能走进自己理想的院校;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刘校长表示:“一个优秀的艺考文化课学校对于艺考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我们学校也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创新、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帮助每一位艺考生在强化文化课的同时拓宽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州立行学校能够帮助无数承载着梦想的艺考生们扬帆起航,到达成功的彼岸。
发布于:山东